
靜中之動(國畫) 劉國松
4月29日,“情系故里——劉國松·八十回眸”現代水墨作品展亮相山東青州。本次展覽由青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以回顧劉國松60年從藝歷程為主題,通過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66幅,展現了藝術家創作風格的變化和對于中國水墨畫的現代探索。劉國松向青州市博物館捐贈了一幅他創作于上世紀60年代的現代水墨代表作。
劉國松開創的現代水墨之路并非一條坦途。他1955年從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后,與幾位同學一起成立了臺灣藝術史上重要的畫會之一“五月畫會”,秉持“向西方藝術學習”的思想,發起了現代藝術運動。他所反對的傳統恰恰是把傳統簡化和僵化的惰性傳統,在此基礎上,他把抽象表現主義因素與山水精神相結合,初步創造了中國水墨畫的新傳統。
1959年,基于強烈的民族意識,他認識到一味依附西方文化的弊端和盲目性,其思想由全盤西化轉為中西合璧,寫下了“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的座右銘,并最終重拾紙墨,開始從事水墨的革新,倡導“中國畫的現代化”。上世紀70年代,他提出“革中鋒的命”“革毛筆的命”以及“建立20世紀中國繪畫的新傳統”的口號,在當時的創作理論與實踐方面產生了廣泛影響。歷經幾十年的探索,他發明了“劉國松紙”,創造出了拓墨法、水拓法、漬墨法等現代水墨藝術語言,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所發明的技法,無論撕紙筋、拓墨、狂草、水拓、漬墨,無不發揮了中國材料的優勢,符合中國“天人合一”的精神,是古代筆墨語言之外的自然天成的水墨語言。評論家薛永年認為,劉國松的半抽象的水墨語言成功地表現了“惟恍惟惚其中有象”的宇宙觀和“一陰一陽謂之道”的文化精神。他的藝術具有鮮明的走向現代的自覺,這種自覺表現為:既是現代形態的,又是中國特色的;既是民族的,又是在世界語境中便于溝通的。
幾十年來,劉國松不遺余力地在世界各地推廣現代水墨畫,受邀到世界各地舉辦個展80余次,其作品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全球50余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從臺灣到東南亞,從香港到內地,現代水墨逐漸獲得美術界的認同與尊重,并逐漸發揚光大。 本報記者 張晶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