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可華是一位有著獨到視野的攝影藝術家,他融會豐厚的生活閱歷,透過鏡頭,解讀自然,表現生活,再現藝術,創作了一系列令人回味無窮的攝影作品,通過意象表現的圖式,傳達了當代藝術的審美境界。
一、率真的感悟
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往往有著獨立的個性和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黃可華先生也不例外。他的攝影作品首先充滿了率真的感悟,他捕捉大山起伏成實的氣勢,展現水紋周流萬匯的節奏,攝取殘荷斷而不絕的韻律,抓拍天鵝的靈動與高潔,從未刻意尋找奇異瑰麗的景觀,卻有著對美至高的追求,從未運用實驗絢麗的表現手法,卻表達了最真實的生命感受。即使面對千百年來不斷為人吟詠描繪的泰山,也能創造突破性的審美體驗,一改古往今來人們仰望、俯瞰等為“識得山之真面目”的觀山視野,突破傳統賞石文化關于奇巧、痩怪、秀透等形態的取舍,直接將目光投向巍巍山石的細節局部,纖毫不爽地呈現巍峨山石的紋理質地,表現泰山神石千錘百煉的文化圖景。應該說,藝術性格決定了作品的風格,正是憑著這樣真率的感悟,在尋常的云樹山水、鳶飛魚躍間,發現了活力與精神,發現了天地自然無言之美,開啟了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帶給人難以名狀的激情,體味到深切生動的生命和精神。
正因為如此,黃可華的作品簡約凝練,出神入化,將自然物象、藝術手法、心靈感悟融合為一。這也是他直率的性格使然,他悉心觀察自然的形態,尋找事物的規律,體味生命的節奏和文化的韻味,并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中,以獨到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確立了自己獨立的藝術風格。在天鵝系列作品的拍攝中,他把握天鵝的生活習性和規律,運用“1/5秒的慢速追拍法”,使畫面動中有靜、虛實相間,創作了具有自己風格的天鵝題材的經典佳作。在拍攝“山”系列作品時,他擺脫了“千山一面”的紀實表現手法,不循構圖法則,不受形式困囿,把中國傳統山水畫和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構圖方式引入創作之中,用嶄新手法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黑白世界”。無論是泰山、嶗山、梅里雪山、貢嘎雪山、四姑娘山,還是歐洲的名山,他很少表現山的全景或全貌,拍山不見山,往往表現山的氣韻,“以小見大”,“以意代象”,“不求形似,但求神奇”,用自己獨有的那種微觀視點去觀察山的靈魂、山的命脈和山的精神,創作了大量獨具風格的心中之山勢。
二、意象的表現
觀察自然意象表現是黃可華攝影藝術的切入點,成就了獨特的攝影視野和風格。應該說,在傳統與現實交匯的當下,復雜而豐富的自然生態為攝影提供了無限可能,黃可華突破了現實主義題材,不是通過呈現日常生活可視的細節描述,或自然空間的景象來形成對現實或觀念的傾聽,而是從自然圖景中捕捉視覺景觀深處的律動,詮釋和表達對生活、對藝術、對自然以及社會歷史的理解和感觸。正如黃可華在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個人攝影藝術展開幕式上所說,“希望作品能透過表象去探尋事物的氣韻和本質,而非單純的寫實與敘事,由寫實而寫意,由具體的物象到意象表現。一直在尋求一種理念,就是在攝影中尋找自然規律,尋找一種對自然與萬物的感悟和體驗。我希望透過各種視角闡釋對美的理解,感悟自然意趣,詮釋生命的精神”。
因此,在他的意象攝影中,無論是鉛華盡洗的殘荷、沐天浴水的天鵝、渾厚堅實的泰山神石,還是巍峨的高山、洌滟的波光,都不是自然片斷的截取,不是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豐富的、密集的、生動活潑的感性形象的呈現,由寫實而寫意,從具體的物象到意象表現,塑造了充滿生機的境界。以殘荷系列作品為例,畫面簡約、洗練,枯枝及倒影的轉折與穿插,既帶有濃厚的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意味,又極富中國傳統文人畫意精神的意境,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的人文觀照、對生命的敬仰尊崇和對人生的熱愛。
可以說,他創新的意象攝影從未停留于自然狀態的表現,而是延展至文化的圖式、人生的境界,用創造性的意象詮釋了中國的文化精神內涵。人們往往可以從作品中感受到水墨畫的生動氣韻,體味到清、淡、簡、遠的美學原則,理解中國文化“單純、深沉、靈敏、博大”的特色,并不斷生成對深遠精神境界的體悟與追求。
三、語言的純化
應該說,黃可華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其風格的形成離不開攝影語言的純化,在紛繁萬象中篩選提煉,展示山之蒼茫、荷之古雅、水之靈動、天鵝之朦朧、石之壯闊,通過單純的題材和鏡頭語言,捕捉大自然永恒流動的瞬間,積微成著,瞬息萬變,形成了在單純中求豐富的攝影風格。以“殘荷”系列作品為例,聚焦荷之枯枝殘葉,與常人拍攝的唯美的荷花形成強烈反差,用純化的語言和表現形式,表現殘荷的生命,畫面洗練,構圖嚴謹,帶有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意味和中國傳統文人畫的意境。在“水”系列作品中,他捕捉并表現靜水深流、水月無形的景象,形成光影律動、亦影亦畫的作品,由此形成的不是瞬間的凝結,而是永恒的流動,似印象主義對主觀色彩的表現,極具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給人以視覺的體驗和哲理的啟示。
如果說藝術以及思想的闡釋,最難的往往不是加法而是減法,不是超越而是還原,那么意象攝影的魅力就在于脫略滯礙,洗盡塵滓,用純粹的視覺語言表現事物本真的生命。面對自然萬物,黃可華用一顆率真的童心去觀察,用意象表現去創作,用純化的攝影語言去表現,作品展現的是他心中的自然和生命,所以在創作中不僅使用“減法”,更大膽的用“除法”,對全景式的自然物象進行大面積的刪減和剔除,用意象的語言,創作了純化而獨具個性、簡約而洗練表現的作品,體現了攝影家內在的構造精神。
“精神所到,氣韻以生”,黃可華的意象攝影中包含了他樸實的人格,反映了他深沉執著的文化理想、藝術觀念和價值追求。在筆者觀察他從事攝影的六年時間里,也目睹他的作品從齊魯本土走向國際藝術圈,共同見證了他在意大利瑪麗亞娜國家圖書館、在法國盧浮宮、在威尼斯雙年展獲得的成功,也為一位近七旬藝術家的不懈努力而由衷敬佩。黃可華對攝影藝術至真至純的追求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畛域,帶給人們關于自然和意象美的體驗,帶來很多啟示,雋永而珍貴。
潘魯生評黃可華的攝影語言:美在意象
潘魯生評黃可華的攝影語言:美在意象
潘魯生評黃可華的攝影語言:美在意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