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曉得 ,石頭可以有那么多花樣、那么多特色……”當周炳德講起自己的收藏品——上千塊大大小小、形色各異的石頭時,他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這位住在江東黃鸝社區的收藏達人,有著30多年的藏石經歷,也在社區里開了好幾次個人石展。街坊四鄰們只要談起周炳德,都少不了說到他和石頭的故事,還有的干脆笑稱他為“石癡”。
前陣子,記者來到了周炳德家,聽他細細講述了和奇石不可不說的逸事。
自然之美,讓他沉浸其中
在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房間里,大大小小不同模樣的石頭被周炳德擺放得規規矩矩,錯落有致。這些石頭,有的是他撿的,有的是買的,還有一些是和別人交換的。石頭旁還放了“名片”,周炳德說,這是為了方便展覽,專門寫的。
“這是‘葡萄瑪瑙’,你看它的造型,粒粒飽滿,晶瑩剔透;這是‘齊彩石’,有上億年的歷史;這是‘倒影石’,上下比較對稱,就像是湖光山色倒影在水面一樣……”周炳德只要介紹起自己的藏品,就像打開了話匣子,怎么也止不住了。在他的講解下,一塊塊石頭仿佛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在燈光下展示著自己獨特魅力。
周炳德說,每塊石頭,都是一幅畫卷,需要發揮想象力,才能在石頭中看到大千世界。“很多人發現不了石頭的美,就是因為他被本身的審美意識所局限。石頭以丑為美,丑到極致,就是美到極致。”
因此,在周炳德眼里,上千塊石頭,就是上千幅畫卷。他還給每塊石頭取了一個名字,有“林海松濤”、“一湖一帆一洲頭”、“昆侖皇后”、“天人合一”、“夜明珠”……那塊“昆侖皇后”石,被周炳德稱為“人類最早的肖像畫”,他還專門請人根據石頭進行素描,畫出了他心目中的“昆侖皇后”。
“這些石頭太美了,都是大自然的藝術品,比人工雕刻的石器美上百倍。我玩賞石頭,就是在發現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這是周炳德常掛在嘴邊的話。
收藏奇石,癡迷三十多年
今年59歲的周炳德從小就愛好收藏,最初的藏品是小人書(也就是連環畫),后來又喜歡收藏酒瓶、盆景,最后轉而收藏石頭。如今,奇石已是他“心頭最愛”。
周炳德的石頭情結,要從他當兵那會兒說起。周炳德年輕的時候在蕭山兵團當兵,當時的任務是在大壩上巡邏。有一次,他在巡邏時看到一塊石頭的紋理很像波濤洶涌的江面,就把它帶回了宿舍。只要一有空,他就會拿著石頭仔細觀賞,也漸漸對石頭產生了興趣。退役后,他除了幾箱石頭外,幾乎什么都沒帶回家。
回到寧波后,周炳德對奇石的愛更是一發不可收拾。30多年來,只要一得空,他就四處打聽奇石市場,尋覓奇石。為了增加對石頭的了解,他還買了大量的資料和書籍,參照自己收藏的石頭做起了筆記。或根據天然的紋路,或根據想象的意境,他將石頭一一歸類:人物類、花鳥類、書畫類、風景類,那一本本筆記就像是石頭的“百科全書”。
品賞石頭,成生活一部分
周炳德平時不吸煙不喝酒,有了積蓄就拿去買石頭。時間一長,也交了不少“石友”。只要有好的石頭到了寧波,“石友”之間就互通信息。
周炳德說,記得幾年前在姚隘路附近有個石展,當時他一得到消息就跑過去看,從上午開展一直看到下午五點結束。為了買一塊中意的石頭,他往往會跑上好幾趟,去跟賣主講價。有一次,他看中一塊石頭,但賣主說那塊石頭只用于展覽,不肯割愛。他為了說服賣主,“五顧茅廬”,最終以誠意打動對方。
除了尋石、藏石、記石外,賞石也是周炳德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周炳德說,石能定心,只要他一看到石頭,就能“解冷解熱解肚饑,解煩解悶解自己”。“其實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要一走進石頭收藏室,我的心情就沉靜下來,什么煩心事都會忘記。有時候晚上睡不著,我就來看看石頭,之后就能睡得很香。”周炳德說。寧波晚報記者 王思勤 通訊員 王方/文 記者 許天長/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