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彭中天在老家江西發行“新世紀房地產投資收益券”,將10萬平方米的土地拆分成每平方米,以解決融資問題,開始第一次份額化的嘗試。這位隨后創辦民生銀行、湘財證券,并主持華夏銀行改制的“92派”佼佼者在新世紀重出江湖,在文化領域提出文化產權交易所的制度設計。
“我的優勢是在一個藝術世家長大,家父師承齊白石與張大千;后來學的是財經,在國有銀行干了8年;然后又出來做企業、做金融十幾年;最后我又回到北大,從文化產權、文化價值體系、文化交易模式和文化經濟這四個專項上進行研究。同時我有16年的政協委員和常委的經歷,對政治也有了解。” 彭中天這樣解釋自己從資本操盤手到文交所概念設計師的轉身。
以份額化為標志的第一波文交所實踐中不難看出彭中天設計“新世紀房地產投資收益券”的影子,那文交所會不會只是一次野蠻的山寨呢?
專訪文交所概念總設計師彭中天,闡釋文交所這一制度安排背后所蘊含的頂層設計。
文化的價值體系
與土地價值體系如出一轍
記者:文交所是一個孤立的嘗試嗎?
彭中天:我一直信奉制度經濟學,中國要發展自己的文化經濟,最好的辦法是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讓文化價值能夠流通。在流通、變現的過程中,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時把文化也帶起來了,公眾的投資渠道也能敞開,將形成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
而發展文化經濟則需要尋找一個新的財富標志,建立一套文化價值體系。
文化價值體系和我們現有的價值體系是不同的。所以現在銀行不能抵押藝術品,企業的文化價值,不通過一定的流通,就做不進去資產表里面去,原因就在這里。比如說企業有一張古董桌子,因為沒有文化價值體系,只能賣掉才可以做到賬上去,但是在此之前不能寫值多少錢,只能寫有張桌子,可能還要算折舊費用。所以文化不是資產,任何東西不是資產就走不到金融化,沒有金融化也就沒有證券化。
所以我提出一個路徑,首先是產權化;第二步是資產化,只要承認了資產化就可以跟銀行抵押貸款,就可以金融化;第四步就是證券化。證券化更遙遠,但他一定是未來的方向。路徑必須是這樣,但不是現在就走,而文交所這樣一種制度安排正是其中的一環。
記者:如何建立文化價值體系,其關鍵是什么?
彭中天:文化價值體系的實現過程和土地的價值體系如出一轍。土地是怎么形成的價值體系?是經過充分的交易。不斷的有土地在拍賣,相應的數據輸送過來。那反過來,我有塊地,雖然沒有拍賣,但是評估一個億,那銀行就可以抵押八千萬。因為我告訴銀行旁邊有一塊類似的地,我可以用它推導出來,這就是價值體系。
所以土地形成價值體系了,但是文化沒有,原因恰恰就是剛剛說的產權不清晰,交易不充分。產權需要評估體系,評估體系將形成文化的價值體系。有充分的交易,產生那么多數據,評估事務所就可以根據交易數據評估出來。而這個數據又是怎么產生的呢,是在交易所的公開平臺產生的。文化也需要這一套制度安排,那這個工作誰來做,沒有人做就沒有一個價值體系。
所以為什么要呼吁大力發展文化產權交易所?就是希望促成廣泛的交易。文化市場不能僅僅靠幾個藏家買來買去。文化單一體價格都很高,證券化切割后公眾才能買得起,用基金的方式也買得起。這樣介入進來就會形成充分的交易,形成的數據就能支撐價值體系,財富是這么來的。
國有土地原本是國家的,也沒有價格,為什么突然就變得這么值錢了?什么時候大家都靠文化財政,這個社會就發展了。
讓文交所2.0版為中國藝術品爭取定價權
讓文交所2.0版為中國藝術品爭取定價權
讓文交所2.0版為中國藝術品爭取定價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