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癡迷收藏的劉立
編者按:雖說盛世興收藏,對普通藏家來說,收藏可以提升生活品位,是一種精神享受、陶冶情操格調的雅趣。不過,在我們的身邊,有不少癡迷收藏者,為了收藏不惜賣車賣房,甚至不惜借錢舉債。即日起,本報推出“癡迷收藏的悲喜錄”,以期對熱愛收藏的藏家有所啟示。
“我的上萬件漢劇藏品,上個月已經全部轉移存放到湖北省博館地庫了,我的漢劇收藏個人展覽估計快舉辦了。”昨日,家住武昌武泰閘的武漢“戲癡”劉立頗為激動地告訴記者。
劉立,今年49歲,是武昌一漢劇戲班的資深票友、漢劇收藏家。30多年來,節衣縮食,賣車賣房,癡迷漢劇收藏,如今收集有漢劇劇本、手稿、曲譜、唱片、舞臺道具等上萬件。
昔日公司經理 賣房賣車搞收藏
“我和漢劇的緣分,是小時候跟著在戲班的爺爺結下的。”劉立從小聽漢劇長大,因爺爺曾在漢劇戲班工作,常帶他去漢口民眾樂園聽戲。
鳳冠、蟒袍、漢繡……他從小就對漢劇舞臺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來,爺爺在臨終前托付劉立,要照看好家中收藏的漢劇劇本、手稿、文獻等物品,劉立由此走上了收藏漢劇物品之路。
一本本珍貴的民國手抄版漢劇劇本、漢劇名丑李羅克的丑角鞋、漢劇大師陳伯華的黑膠唱片、千針萬線刺繡而成的戲蟒、用糯米吹出來的鳳冠配飾………記者看到,在武泰閘豐收小區的老屋里,大大小小上十個柜子,堆滿了他收集了三十多年的寶貝。“你看這蟒,繡得多漂亮,這銀線還是亮的,我有上十件。”劉立拿出一家銀色的戲服,驕傲地說。
“就這一件蟒,給我一輛寶馬車都不換。”他說,二十多年前,他還是武漢一家物資公司的經理,家庭還算殷實,自己有兩臺車跑運輸,有了錢就買了兩個沿街的門面出租。
后來搞收藏,需要大量的資金,他陸陸續續把門面和運輸車全賣了,家里所有的積蓄都變成了藏品。
15年前,他還辭掉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漢劇收藏事業中。對此,家里人認為他瘋了,凈買些沒用的老東西,“又不能當飯吃”。“因為搞收藏,妻子也跟我離婚了。”時隔多年,劉立回憶起往事,對妻子仍然充滿愧疚。
幾月不知肉味 花15萬元買本書
“我現在節衣縮食,過著苦日子搞收藏,每月的生活費就花一兩百元,幾個月都不去菜場買肉了。”劉立扯著自己的衣服說,“這都是別人送的二手衣服,已經穿了好幾年了。”
不過,他雖然對自己的生活吝嗇,但只要說起有寶貝可淘,他出手就相當大方。18年前,他在漢口粵漢碼頭江邊的老收藏市場,看到一本民國手抄本的劇本,非常珍貴,在地攤上翻看,愛不釋手。對手聽說他是個戲迷,便開價5萬元。他便跟對方說,你把劇本先藏起來,別讓別人買走了,明天就帶現金來買。
第二天,他真的取了5萬元來了。誰知,對方看他這么大方闊綽,竟然坐地起價,獅子大開口改口要價15萬元。“我雖然很生氣,但也沒辦法,我不想讓這本書被我錯過。”后來七拼八湊,籌齊了15萬元買下了這本老劇本。“買一本書花了15萬?當時可以在南湖花園買套小三房了?你難道不后悔?”記者不解地問。“不后悔,這些都是無價之寶,一旦損壞了就再也找不回來的。”劉立指著柜子里一大柜的老劇本,自豪地說,“現在武漢漢劇院在演唱一些老曲目時,手頭沒有劇本,都來我這里借的。”
癡迷漢劇收藏 背負20萬元外債
劉立說自己是個“戲瘋子”。有時候到漢口崇仁路、香港路等古玩城逛地攤,看中了藏品,就會掏光身上的錢,連一元錢的車費都沒留下,更不說吃飯了,然后只能從漢口步行回來。“從漢口香港路,走回武昌武泰閘的家,要花兩三個小時。”
30多年間,他北上吉林,南下廣東,西至甘肅,東到上海,跑遍了大江南北,滿中國去收集與漢劇相關的物件。如果劉立循規蹈矩地過日子,有車有房,生活還算富足??扇缃瘢麅A其所有癡迷收藏,還背負了一二十萬元的外債,過著清貧的生活。
不過,讓老劉欣慰的是,省博物館已經同意他舉辦漢劇收藏個人展覽,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漢劇、喜愛漢劇。他也期待著,他花費三十年精力、耗費一兩百萬元收藏的這些寶貝,也能有個安穩的“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