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而今國泰民安,逐步富裕起來的國人開始進行各類藝術品的收藏與投資。在世界三大產業(金融證券、房地產和藝術品投資)中,藝術品投資占有特殊的地位。據統計,2010年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的藝術品市場。我國現有收藏者隊伍的人數高達七千萬人,世界第一。
從宏觀上講,收藏可分為國家收藏和民間收藏兩大板塊。國家收藏由故宮(微博)等國家級博物館和省市級的各類博物館組成。筆者管見:民間收藏又可細分為平民收藏、企業收藏、商賈收藏和文人收藏四種形式。
平民收藏構成民間收藏隊伍的主體,人數約占90%。這部分人年齡跨度大,文化層次不同,經濟收入不同,需求愛好不同。多數人對藝術品知識了解甚少,或一知半解,其中為數不少者是沖著藝術品投資而來。他們盲目跟風,抱著“撿漏”心態,以求一夜暴富。這個龐大群體是藝術品投資中的“散戶”。
企業收藏主要是一些已經發達起來的民營企業,或是為了提高文化品位,營造企業文化;或是為進行藝術品投資等財務方面的考量,而開展的藝術品收藏活動。他們不僅涉及國內的高端拍賣市場,還現身于國際上的一些重要拍賣會。企業的老板大多對藝術品鑒賞能力不高,依靠專家掌眼。他們財大氣粗,是藝術品投資中的“大戶”。
商賈收藏即是那些從事各類藝術品買賣的經營者的收藏。這部分群體有的源于古玩商賈世家;有的從平民收藏開始,后由于各因素轉為古玩經商的。他們收藏各類藝術品是以流通為主要目的。鑒賞能力和收藏能力參差不齊,但其中少數人有很高的鑒賞水平和精美的藏品。正是他們的收藏和經營活動支撐著我國藝術品市場繁榮的“門面”,各地林林總總且日益增多的古玩城、古玩市場便是明證。
文人收藏在我國源遠流長。漢唐以前的藏品多為鐘鼎和玉器,收藏者主要是氏族首領、天子諸侯。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唐宋以后收藏群體擴展到民間士大夫階層和一般知識分子,這些人往往本身就是大學問家或藝術家。如宋代李公麟和李清照夫婦、明代項元汴、清代吳大澂、民國張伯駒及當代王世襄等人。當代文人收藏群體的共同點是:有較高的文化、較強的研究能力,許多人還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學者,偏重收藏品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其次才是經濟價值。他們是我國文人收藏文化的“守望者”,其中不乏有學識、有眼力的名副其實的收藏鑒賞家。
從理論上說,藝術品收藏投資的收益率高于金融證券和房地產兩個產業,但高收益與高風險同行。其最大的風險有二:一是贗品的風險。收藏圈內流傳花了成百上千萬、收了一堆贗品垃圾的故事就有眾多版本。在一些民間尋寶鑒寶活動中,收藏品送鑒的贗品率高達80%以上。二是變現的風險。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許多藝術品往往有價無市,流通甚難。那些在著名拍賣行上拍的高價藝術品,據說大多傳承有序,豈是爾等大多數收藏者所能進得去的。為此筆者友情提示:藏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收藏是一種投資,更是一種情趣和文化。我們倡導文人式的收藏方法,從愛好出發,以平和的心態,用閑錢投資,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通過收藏養怡性情,體察人生,感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喧囂和浮躁的生活之余,享受收藏帶給我們的寧靜和快樂。倘若收藏者經過多年的修煉和努力,一旦實現情趣和投資的雙贏,那便是終成正果,入得收藏之最佳境界了。
談民間的四種收藏
談民間的四種收藏
談民間的四種收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