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破解的密碼鎖。
本報訊(見習記者 金平/文記者 林風/圖)“魚形鎖”“生肖鎖”“城門鎖”……一走進林振濤的中華古鎖博物館,就像走進了一個鎖具王國,墻上、展示柜里到處是形形色色的鎖。
今年40歲的福州人林振濤,看起來十分年輕,但收藏鎖具卻已近20年。他的博物館里,收藏了大大小小5000多把鎖,從唐代到民國,各個年代的都有。而他2006年收藏的一把八國聯軍侵華時外國人遺留的銀行密碼鎖,至今無人打得開。
第1把鎖鎖芯藏著“婚約字條”
“1992年,我收藏了第一把鎖,從此對鎖的喜愛一發不可收拾。”林振濤說,那把鎖是他在北京從一個60多歲的老人那里淘來的,當時只覺得鎖特別好看,工藝特別好,但沒有鑰匙。為了打開這把古香古色的鎖,他費盡了心思。沒想到,終于配到鑰匙時,鎖芯里居然還出現了一張“婚約字條”。
那時的他興奮不已,心里猜想著,“這難道是一把鴛鴦鎖?一方收藏著鎖,一方收藏著鑰匙,相聚的那天,如果雙方還相戀,就拿出婚約證明?”林振濤說,這番美麗的遐想,讓他堅信一把鎖記錄著一個故事,引發了他的“淘”鎖熱情。
早年林振濤跟著劇組拍電視劇,要在全國各地到處跑,這樣的工作也給他的“淘”鎖帶來了許多便利。每到一個地方,他就向當地的古玩專家打聽什么地方能夠買到古鎖。每次在外辦完公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當地的文物市場和舊貨市場,尋找心儀的鎖。
有一次在湖北,林振濤打聽到一戶人家家里有一把清朝早期的古獸鎖,十分別致,但是主人家就是不賣。當時賣家手里只有一個鎖頭,鎖的鎖芯和鑰匙已經缺失了。為了讓賣家出讓,他往賣家家里跑了五六趟,特意探訪了這類古鎖的構造,想方設法給古獸鎖補齊了鎖芯和鑰匙,免費送給了賣家。一來二往,雙方成為了朋友,林振濤最終感動了賣家,如愿以償得到了那把鎖。
林振濤對鎖的癡迷,也感染了周圍的朋友、同事。他們只要知道誰家有古鎖,都會第一時間通知林振濤。慢慢地,他家的鎖就越來越多,叫他“古鎖王”的人也越來越多。
大遺憾 2006年收藏的密碼鎖就是打不開
“從唐代到民國期間的鎖,我這里可以說是全國種類最多,數量最多的。”林振濤說。
如全國最小的雞心鎖,全國只有兩把,他有一把;獨特的貞操鎖,他不僅有十多把,還有純金的;十二生肖造型的鎖具,他有全套的……
對鎖的多年研究,也讓林振濤練就了一身開鎖的本領。“一般的古鎖,到我手里,我就知道怎么開。就算是丟了鑰匙的鎖,我也能配出鑰匙來。”林振濤一直自信滿滿,直到2006年,他收藏了一把八國聯軍侵華時外國人遺留的銀行密碼鎖,才真正領悟到天外有天。
“那鎖上,總共就只有9個數字,但是我試了不知幾百幾千次,就是打不開。”林振濤說,他曾經跟多個開鎖大王研究過這把鎖,但是大家都沒能打開。
這把鎖,至今仍是林振濤收藏生涯里的一大遺憾。“我只能認為這把鎖除了數字密碼外,可能還有別的機關。”
也正是由于這番經歷,更讓他堅信鎖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大了他對古鎖的熱情。
1種分享自費辦古鎖博物館
2011年11月,林振濤在福州市鼓樓區鳳湖路,自費辦起了我省第一家個人古鎖博物館——中華古鎖博物館。據林振濤說,這是福建省第一家古鎖博物館。“主要是想讓中國的鎖文化流傳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古鎖。我自己收藏只是自我欣賞,屬于獨樂樂,現在我想拿出來與眾人分享。”林振濤說。
多年的收藏,讓林振濤已經足夠寫上一本厚厚的“鎖”書。“從鎖的等級劃分來講,就夠寫上一大段了。因為每個朝代,什么等級的人用什么等級的鎖,有著嚴格的規定。”林振濤說,一般來說,鎖的開口越簡單,就說明用鎖的人等級越低,就像‘一’字鎖,一般是平民百姓用;“士”字鎖一般是“處級”以上的人用;更繁瑣的像“喜、吉、王”等這樣開口的鎖,用的人等級就更高。
林振濤說,現在我國還沒有一般規范地介紹古鎖的書,他覺得十分可惜。但是目前自己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寫一本這樣的書,現在他正在收集古鎖的各種資料,等到將來有時間,一定會填上這個空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