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偉鵬收藏的乾隆斗彩花卉紋缸
本刊記者 吳楨(上海)
中央電視臺有一個著名的廣告: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對一個中國藏家而言,在中國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的今天,在世界藝術市場的這個舞臺上,視野有多寬廣,舞臺就有多大。錢偉鵬,中國著名的古陶瓷鑒定家、收藏家,天物館館長,天物館1號中國陶瓷投資信托基金發起人。他讓我們看到了新一代收藏家的視野。
從揚州到倫敦
同很多知名藏家經歷相似的是,三十年前的揚州文物商店正是錢偉鵬事業起步的地方。而錢偉鵬和他們不同的是,他最終把目光落到了倫敦,把視野放到了全世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文革結束不久,百廢待興,文物經營人才嚴重匱乏。錢偉鵬因為年輕好學,遂被單位派往杭州瓷器培訓班學習,由此踏上瓷器鑒定之路。在成長的道路上,他先后得到馮先銘、耿寶昌、葉喆民、汪慶正、張浦生、黃云鵬等國內頂級大師的傳授和培養,鑒定水平迅速提高,1988年榮獲江蘇省文化廳古陶瓷鑒定第一名。由于揚州地處古運河交匯點,是歷史上著名東方大港,南北名瓷均在此匯集、出售或外銷,古城地下蘊藏了各個朝代豐富的瓷片遺存,對瓷片遺存的發掘工作為錢偉鵬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八十年代初,古城改造建設開始,當時土建為人工挖掘,于是他每天下班后都會到工地去撿瓷片,多年的堅持以至于鞋都跑壞了幾十雙。 1983年10月8日他撿到唐代青花玉璧底大碗殘片,為斷定唐代始燒青花瓷器提供了確鑿證據,改寫了我國的陶瓷發展史。
從1982至1992年,錢先生跑遍了中國各大古窯址,采集了十幾萬片珍貴的標本,進一步為其古瓷器鑒定打下堅實基礎。1984年錢先生出任揚州文物商店副經理,短短幾年間便以出眾的專業眼光和經營才能極大地提升了該店的知名度,今天的揚州文物商店更成為全國最大的瓷器交易中心之一。在商言商,成績好、營業額高,本應該高興才對,可錢先生的心卻越來越沉重。看著一件件美輪美奐的文物流向國外,或將從此杳無音訊,他萌生了去海外尋回國寶的想法。
當時我國仍處于困難時期,外匯極度緊張,出口文物是國家賺取外匯的重要手段,故而我國文物自鴉片戰爭以來長期處于單邊輸出的狀態無法改變,文物流失嚴重。同時因為信息的不對稱以至于文物的定價權完全被外方所壟斷,我們對國際藝術品市場行情一無所知,當時倫敦有位華僑甚至以兩萬英鎊從上海外貿公司購買到整整五個集裝箱的文物。而這些都深深刺激了錢偉鵬。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后,我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聯系逐步加強,關系得到改善,中國的經濟與文化受到了世界的空前關注,有識之士此時意識到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必須予以保護。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落實,國家經濟實力有了長足的進步。黨和國家領導人適時提出文物工作應該改變思路,文物應該雙向流通的方針。1993年,錢偉鵬先生由于業務突出,被國家文物局選派到英國任駐外文物專家,專職從事中國文物回收工作。國寶有望重歸故鄉的同時,錢先生也就此登上了國際藝術品交易的嶄新舞臺。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視野有寬廣,事業就有多大。錢偉鵬的事業從揚州做到了世界。
從光華路到天物館
初涉英倫,人地兩疏。所在公司經費十分困難,面對動輒價值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英鎊的藝術珍品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錢先生和他的團隊硬是憑借其超凡的鑒定功力及敏銳的商業嗅覺,靠“撿漏”生存。在僅僅四年的時間里,不僅在倫敦站穩腳跟,并使數件重要國寶文物回流國內。現存于上海博物館的青銅重器——春秋時期的“子仲姜”盤和元代的一批五彩瓷正是通過錢先生的發現并參與組織得以回歸祖國的。在此過程中,錢先生不但收獲了藏品與經驗更贏得了歐美同行們的信賴與尊重。他與Julian Thompson、Eskanasi、Marchant等國際知名鑒定與經營名家結為好友,經常切磋技藝,進一步開拓了國際視野。1997年與國家文物局的工作合同期滿后,錢偉鵬先生隨即被英國奧林匹亞古董檢查委員會主席Peter Wain聘為高級顧問,并同時兼任多個英美頂級藝術機構的顧問。但他并沒有就此固步自封,一個更遠大的人生目標逐漸成型。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企業家的經濟實力不斷壯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西方經濟面臨巨大挑戰,許多歐美私人收藏家包括藝術機構面對經濟壓力和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出現了恐慌性拋售,大量藝術珍寶低價涌向市場,對中國當代收藏家而言這是一次難得的藝術品投資機遇。錢先生開始組建私人博物館收藏,幫助北京某企業投資上億元,在一年時間內從海外收集明清官窯瓷器四百余件,于2009年創建北京光華路五號藝術館并出任館長。面對海外市場一再出現的重量級國寶文物,錢先生越來越覺得個人力量的有限,而一旦與機會失之交臂將可能成為終生遺憾。于是,2010年10月,他與好友藝術愛好者淳大集團主席柳志偉(微博)先生共同創立上海天物館文化藝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1年5月天物館又迎來囯內知名企業美特斯邦威董事長周成建(微博)先生加盟。天物館以個人投資和基金招募的方式籌集了超過8億人民幣,再次從海外購入800余件明清官窯瓷器珍品,其中不乏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孤品”,有些品種甚至填補了故宮(微博)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微博)和上海博物館的收藏空白。
這三位天物館的創辦者毫無疑問是中國藝術品回歸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們發現價值,挖掘提升價值,進一步實現價值。讓流失海外的國寶回歸祖國懷抱乃是眾望所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先生參觀天物館北京分館時高度評價了該館的工作,表示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從商人到學者
揚州自漢唐以降便是商賈云集,文人薈萃,既為經濟重鎮又是文化中心。這種經濟與文化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至清代康乾盛世達到頂峰,形成了揚州鹽商文化,它的核心就是士商合流,士由商起,商自士出,亦儒亦商。身為鹽商當然腰纏萬貫,富甲一方,卻個個以崇尚文化著稱,經商的同時不忘治學,“邗上時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學詩翁”的詩句不難看出當時的文化風氣。今天這種基因似乎仍然在揚州人的血液中流淌,身為地道揚州人的錢偉鵬先生就向我們展示了當代揚州儒商的風采。
正如當年的揚州鹽商,無論他們是有意或無意地成為了文化藝術的贊助者和時尚消費的引領者,他們的確以富可敵國的雄厚財力支撐起了揚州的獨特文化并極大的撬動了經濟的發展。中國儒家傳統立德、立功、立言,而《天物館藏瓷》的出版,將錢偉鵬的事業推到了立言的層面。由廣陵書社出版的《天物館藏瓷》收錄天物館藏瓷一百六十余件,圖文并茂,文字包括瓷器尺寸、款識、簡介和賞析等內容,既專業精煉,又通俗易懂,如實反映了錢偉鵬和他的團隊的視野、敬業和嚴謹。
今天以錢偉鵬先生為代表的文化商人,不僅帶給我們藝術的震撼,更以國寶回歸這種方式稍稍撫平曾經的那段屈辱歷史留給國人的傷痛,真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