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借著六中全會的東風,今年全國兩會,文化成為了各個會場的熱門話題。我們特地就兩個爭論較激烈和從不同角度對文化現象進行探討的話題,組織記者專門進行了采訪,以饗讀者。
適度放開
鼓勵民間收藏可減少文物流失海外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戰:
我國在加強文物保護的同時,應適當放開文物市場,鼓勵民間收藏,把民間收藏作為國家收藏的補充。目前我國的民間收藏越來越熱,收藏群體越來越廣,民間投資規模也越來越大。這充分說明,我國的文物收藏市場蘊藏著十分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由于我國文物市場開放度不夠,民間可以收藏的文物不多,造成了供給和需求的失衡,民間收藏市場上出現了不少假冒偽劣現象,或者是瘋狂的炒作,從而影響了民間收藏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我國的《文物保護法》確認了民間收藏的合法地位,但又禁止“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從事文物的商業經營活動。其后果是,如果國家收藏不了的文物,民間再不收藏的話,就有可能流失到國外。
我建議對現行《文物保護法》進行修改,明確規定文物的認定標準和方法、文物進入流通領域的范圍、文物進行自由交易的范圍以及省級以上文物主管部門管理珍貴文物的收購、收藏。適當開放文物市場,有利于發揮文物的作用、加強文物的保護、健全文物的管理和匯集文物保護的經費,也更有利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適度放開可回籠資金保護更珍貴文物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張兆安:
目前,全國已有各級博物館2970個,館藏文物2000萬件(組)以上,每年舉辦陳列展覽1萬個以上,觀眾4億人次。同時,實際上用于展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許多文物長期以來躺在各級博物館的庫房內“睡覺”,沒有發揮文物的應有作用。因此,適當放開文物市場,使一部分文物收藏于民間,不僅可以增加文物的展出機會,而且也能夠更好地發揮文物的作用。由于經費不足,館藏文物出現受損。據國家文物局“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課題研究成果顯示,我國現有270多萬件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害,占全國館藏文物總數的25%,其中重度損害的有64萬多件,中度損害的有77萬件,輕度損害的近140萬件。受損文物中,一級文物有3041件,占全國一級文物數量的5%;二級文物有7.3萬件,占全國二級文物數量的7.2%;三級文物有20.4萬件,占全國三級文物總數的9%,且館藏文物受損的趨勢仍在繼續。因此,適當放開文物市場,可以將有限的財力和精力集中到國家和各級文物管理單位,保存更加珍貴的文物。
我認為,適當放開文物市場,一部分文物收藏于民間,不僅有利于加強文物的管理,能夠使得古玩市場更加透明,并且可以回籠大量的資金來彌補文物保護經費的不足。為此,我建議修改《文物保護法》,確定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的認定標準和方法,要確定哪些屬于省級以上部門管轄;明確規定什么等級的文物由國家收藏,什么等級的文物可以由民間收藏;明確規定什么等級的文物可以流通,什么等級的文物不可以流通;明確規定什么等級的文物可以跨國流通,什么等級的文物禁止跨國流通。此外,要明確規定各級博物館對什么等級的館藏文物可以進行交易,對什么等級的館藏文物不可以進行交易;要明確規定館藏文物經交易后回籠資金的使用范圍;要明確規定民間文物自由交易的范圍。
藏家期盼文物收藏回歸“地上”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寶成集團董事長柴寶成:
文物本身并沒有對錯,無論是在國家博物館還是在民間“地下”收藏,都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如何有效保護,才是當今重要的議題。由于一些收藏者缺乏專業知識保管不當,又不敢拿到國家正規文物單位尋求幫助,致使大量文物得不到有效保護,殘損嚴重。同時,文物走私活動嚴重。目前盜挖的文物10天左右就可以偷運到海外,一些被國外藏家收藏,另有部分經一段時間后通過拍賣等形式披著合法的外衣又回到國內。而目前,國內許多民間收藏家出于對中國文物的熱愛,出巨資購回流失海外的文物,但他們多為自己藏品以后的出路而發愁。他們希望有一天,收藏文物合法化,不再在“地下”偷偷摸摸進行。
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積極創新和探索文物妥善保管的有效法律和方法,嚴厲打擊以文物為侵害目標的盜掘、盜竊行為,從源頭上堵住漏洞、保護文物。同時盡快修改文物法,從法律層面明確:允許現階段“地下”收藏的文物市場流通。在國家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應允許民間博物館征集文物;適度放開民間收藏,鼓勵和支持有經濟實力的民間收藏家積極收藏,從而更好地保護文物;成立專門的文物鑒定機構,對目前市面現有的文物逐一登記、鑒定,并建立文物檔案,強化古玩市場和舊貨市場監管,消除魚目混珠、以假亂真的現象。
不可放松
目前國情不適合放開文物流通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王川平:
適度放開文物市場的愿望是良好的,但中國目前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文明意識還不強,國內又存在著貧富不均的現象。我大膽地說一句,現在如果把文物流通放開,大部分的文物會流向貪官,成為行賄的工具。
目前文物流通市場比較混亂,亂象叢生,如不積極治理,蔓延開去,會嚴重地讓政府失信于民。現在社會的誠信是個大問題,文物市場是歸文物部門管,而藝術品市場和古董市場目前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基本失序的市場長期處于政府監管之外,比如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99%都是假貨。
作為重慶市文物鑒定組組長,我規定重慶市文物鑒定組成員不允許以公務身份參加媒體和社會舉辦的文物鑒定會。以前,他們覺得我比較無情,阻擋了大家賺錢的機會,但是現在他們覺得可以坦然面對針對文物鑒定專家的媒體監督和批評,維護了文物鑒定專家的道德良知。
《文物保護法》應該是規范利益相關人的行為準則,既要管政府也要管民間,既要管收藏者也要管從事這個職業的工作者,表面上是為了保護文物的準則和規范,實際上是為了規范國家、政府、文物工作者、社會成員怎么對待文物,協調各種關系。
放開市場,真假文物更無法區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安家瑤:
放開文物市場是違背文物法的。博物館的東西都可以賣的話,會影響文物安全,而博物館里是真的東西,市場上賣的大部分是假的東西,這樣放開,文物的真假就更無法區分了。
博物館藏品是不可復制、不可再生的文物,其價值不可估量,如果放開,是國有資產的流失。現在一些媒體片面宣傳文物的經濟價值,其實收藏是一種文化行為,很多國外的收藏家在離世之前,都想把自己的藏品捐到博物館,許多有品位的收藏家不希望自己的藏品分開拍賣。
故宮博物院規定專家不準到社會上進行鑒定,美國考古學會的章程也有類似規定,會員都不能參與和經濟利益相關的文物鑒定。
若放開,文物安全形勢將雪上加霜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
放開文物市場,將導致原本十分嚴峻的文物安全形勢雪上加霜。
近年來,文物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僅2008年到2009年9月,全國公安機關就文物犯罪立案就有1768起,其中盜掘古墓葬犯罪案件848起。2009年底,全國9省區部署開展“全國重點地區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僅半年內就破獲各類文物犯罪案件500多起,其中包括盜掘古墓葬案件近400起,追繳文物2366件,其中有一級文物14件,二級文物156件。近期的盜墓案件,犯罪目標等級越來越高,多數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被盜搶案件也有所抬頭。文物犯罪暴力化、專業化、產業化、集團化的趨勢日益突出。
目前,全國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近7萬處,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有80余萬處。對于如此眾多的不可移動文物,全國僅有文物保護管理機構2263個,保護管理人員不足2.8萬人,存在文物數量多、分布廣與保護力量缺乏的嚴重矛盾。保護管理機構不健全、人員編制短缺、保護力量薄弱、經費投入不足、科技手段不強、安全防范設施達標率低,是全國文物點、博物館的普遍現象,存在巨大文物安全隱患。特別是處于田野中的古墓葬,受到的盜掘威脅就更加嚴重。
文物市場不僅不能放開,還需盡快整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張廷皓:
近年來,我國藝術品收藏、古董交易總體可用疏于管理、失去控制、亂象叢生來概括。如果放開文物市場,后果更不堪設想。目前,制假作坊已初步呈現地域化、專門化趨勢,小件的假古董充斥古董市場、大件的偽劣制品屢屢進入拍賣市場,由此引發的爭議訴訟也不斷發生。一些機構、個人舉辦大型活動為假古董、偽劣制品造勢捧場,一些報刊提供整版為其張目,有的竟然騙取國家文博單位的科學鑒定證明,有人為抬高這些偽劣制品不惜貶損國家的博物館和收藏機構,還有人甚至“疾呼”要把這些假古董送到國外展出。
我建議工商、公安、海關、文化文物等相關部門立即對上述情況開展深入的聯合調查,并在調研基礎上加大打擊制假售假力度,整頓藝術品和文物市場,整頓拍賣企業,整頓涉假違規的協會、學會及相關單位,制定行業規則,提高行業自律水平,懲戒惡意以假鑒真的不良鑒定人員,修訂文物工作人員職業道德,規范鑒定人員的職業行為等。建議適時修訂文物法、拍賣法等法律法規,增加保真、打假、治亂的法律條款,并研究修訂刑法時對惡意造假、售假、以假鑒真,并造成他人重大經濟損失的,以詐騙罪論處,從而保障收藏者的正當權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