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酒投資,按照專家的說法,準確地說應該是“葡萄酒投資”。一般而言,“紅酒”只是一種通稱,并不一定特指紅葡萄酒,以成品顏色來說,可分為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及粉紅葡萄酒三類。
從2008年至今,中國紅酒市場經歷了一場堪稱奇跡的“造富運動”。隨著國內以拉菲為代表的國際紅酒價格瘋狂上漲,催生出了一大批“酒界新富”。而隨著這場“造富運動”的降溫,以及其與金融資本的深度結合,紅酒投資的風險正迅速增加,“投資富礦”正衍變為“投資陷阱”。
時歷翻到2012年,紅酒投資,未來又會在哪里?
給紅酒資本“降溫”
如果投資法國波爾多產區的10類紅酒,在過去3年的回報率是150%,5年回報率為350%,10年回報率為500%。如在1986年以37.50美元購買一瓶木桐酒莊1982年的紅酒,現在的價值超過500美元。
對于自營一家小型廣告公司的韋雷來說,收藏紅酒早已脫離了四年前最初的個人愛好趣味,變得更為多元化?,F在它們是保持一定高端圈子的必須品,也是生活姿態的一種表征,還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個人投資眼光的體現。而類似于這樣的變化在當下中國的精英階層或新富階層中愈發廣泛的出現著。
這個三十歲出頭、持有澳大利亞“綠卡”的年輕人,此前還曾計劃以50多萬澳幣的價格購買下南澳的一處小酒莊,后因預算的后期管理費用可能數倍于前期開銷而放棄了這個念頭。他的30多瓶藏酒大多來自頂級紅酒“新貴”、也是新世界之一的澳大利亞,“法國紅酒在國內市場上炒作的價格已太高,相對而言澳洲紅酒性價比要好很多。”他對記者說。
“大多數紅酒沒有陳年潛力,一般在上市后兩三年內飲用。只有占總量0.1%的紅酒才具有陳年10年以上的潛質,通常是頂級紅酒、白紅酒、甜白紅酒和波特酒,這些酒需要在溫度和濕度控制適當的環境中陳放后飲用。頂級紅酒在酒莊都有編號,喝掉一瓶少一瓶,我購買紅酒都是需有編號的現酒,對于期酒或其它酒類金融產品并無興趣。”
據他粗略估算,從增值回報來說,他的全部藏酒平均每年的漲幅約為6%,“很穩定,跑贏通脹”。
事實上他對這個數字并不太敏感,因為他并不打算將這些收藏級紅酒重新回到市場流通,從而帶來投資回報。它們大多數是被作為禮品,少數將為藏者自己享用。在韋雷看來,一瓶1997年份、能夠窖存約30年,來自南澳著名的巴羅莎產區(Barossa Valley)奔富酒園的Penfolds-Bin 707,最大的價值依然是有朝一日與重要的親朋好友共同品味到它醇和、豐滿而富有層次的獨特口感。
“藏酒本身是一種樂趣,紅酒的第一要素還是用來飲用和欣賞。釀酒時選用的葡萄、釀酒技術運用、酒瓶的容量和儲酒的恒溫恒濕條件等都會影響到紅酒的陳年能力,這些都是紅酒具有魅力的方面。”
根據近期一項業界預測,在目前全球紅酒消費量為每年300億瓶的基礎上,未來4年內,消費量將以年均2.67億瓶的速度增長,零售業的銷售額有望至1170億美元。
盡管放棄了購買酒莊的想法,但韋雷計劃要將藏酒的產地來源更豐富一些,”當然仍主要關注來自新世界性價比優的紅酒,也會少量購入一些法國、意大利產區酒。”
“奢侈品”紅酒才入投資級
而面對這個巨大的市場,多數投資者并不會像他這么保守,畢竟在2011年,法國波爾多產區精品紅酒的投資收益遠超過黃金、原油及股票。在著名的倫敦國際酒交所推出的數據中,當名酒50指數上漲57%的同年,全球金價漲幅為25%,油價漲幅為20%,標準普爾500指數漲幅為13%。
如果投資法國波爾多產區的10類紅酒,在過去3年的回報率是150%,5年回報率為350%,10年回報率為500%。如在1986年以37.50美元購買一瓶法國波爾多五大頂級酒莊之一──木桐酒莊(ChteauMoutonRothschild)1982年的紅酒,現在的價值超過500美元。
而各種“份額化交易”、“金融化產品”興起,讓多年來“酒香藏深巷”的高端藝術品以及頂級收藏品等更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演化為投資品。在紅酒領域,借鑒于倫敦國際紅酒交易所運營模式,上海紅酒交易中心和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也分別在2011年年中和年底正式開業。
上海紅酒交易中心市場總監王佳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根據幾大交易平臺數據顯示,預計到2015年,整個市場會達到1500億元的交易額度。估計在三年左右的時間里,中心可以達到100個億以上的交易規模。
資深的紅酒專家方軍告訴記者,與其它一些集中在“金字塔”最頂端的消費品一樣,投資類的紅酒進入“奢侈品”范疇,才會受到尊崇和追捧,才有保值甚至增值的可能。能夠“常態”消費這些紅酒的新富們目前主要將其用于“政務和商務上的消費”。
他介紹,投資級紅酒(Investment-GradeWine,IGW)指的是可以長期陳年并隨時間延長而增值的紅酒。從紅酒收藏史來看,不到百種的紅酒可以成為投資級紅酒。傳統的投資級葡萄,便是波爾多(左岸1855五大名莊,右岸柏圖斯、白馬、歐頌)、勃艮第頂級紅酒(羅曼尼康帝酒園)、頂級甜白酒(伊甘、德國甜白)。近半個世紀來美國加州那帕的頂級紅酒異軍突起,在投資回報中也表現出色,如嘯鷹Screaming Eagle、哈蘭 Harlan Estate等酒更是有價難求。除此,一些極少量的意大利(如嘉雅GAJA、西施佳雅Sassicaia)、澳大利亞(奔富葛蘭許Penfolds Grange)等可納入投資級紅酒之列。 “投資者將注意力集中在頂級紅酒上,出于將其作為回避資金風險的一種手段。畢竟,在風云變幻的資本市場中,投資紅酒相比投資股票有著'溫柔浪漫'的一面,股票是虛擬的金錢游戲,起落看不見摸不著,而紅酒不僅看得見摸得著,還是文化和藝術投資的收獲,更是身份、財富和品位的象征。”
方軍在紅酒行業浸淫7年有余,擁有美、法、意三個國家的“試酒師”資質,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品嘗100款以上的紅酒,一年算下來可以達到3000款。
在他看來,盡管現在“人類已經無法阻止投資客通過炒'拉菲'賺錢了”,但其實,中國人炒“拉菲”也和“炒房卻不住”一樣,大多是炒而不喝、炒而不賣,成為這兩年持續推高名莊酒交易價格的主要因素。市場上基本上是跟風的多,懂行的少;炒的屯的人多,收藏家少。畢竟紅酒相對于其它金融產品而言流動性更差,因此更容易被操縱。
“目前國內投資紅酒主體,大多是游資(私募)和部分酒商。作為特有的中國市場經濟下產物,游資需要找適合利潤項目,可以不用了解紅酒真正的投資價值和特性,完全當作金融工具操作和炒作。'擊鼓傳花'的游戲往往會由不幸者來收場。一些資深酒商多數還具備專業知識、信息和渠道,籌措或吸納部分資金進入操作,開設投資紅酒單元項目,承諾回報率,接受委托購買期酒或現酒。”
韋雷向記者透露,在整個溫州地區,有超過20億元資金在炒作名莊酒。在他熟悉的溫州商人里就有數億元資金活躍于酒市。
方軍則表示,在國外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紅酒投資是非常成熟的產業和金融產品。但當下中國的紅酒投資者普遍帶有機會主義色彩,尚缺乏成熟的心態和耐性。一些所謂的紅酒基金“只是自我娛樂的游戲,無法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而投資現酒、期酒大多是委托第三方進行交易處理,其中主要是經由國內有信息和渠道資源的酒商,但“他們頂多也只是外圍市場的'二道販子',因為主要值得投資的紅酒,85%集中在波爾多的1855列級名莊之中,而存在150多年的經紀人銷售體系控制著這些名莊酒的價格和配額。”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說,截止2011年6月,排名前11名的紅酒出口國順序并無太大波動,法國、澳大利亞、意大利、西班牙、智利、美國、德國、南非、阿根廷、葡萄牙、新西蘭。但這個榜單好像與中國并沒有關系,盡管中國進口紅酒市場份額在短短十年間飆升至2011年的近25%,中國國產紅酒的市場份額卻正在明顯萎縮,這種態勢將在2012年繼續。紅酒行業中的一個熱門話題是:中國已經成為高級紅酒的首要國際市場,而在海外,表現突出的則是由于經濟危機所刺激的便宜及廉價紅酒的消費量增加。
投資方式缺乏產業鏈條
波爾多列級名莊酒,150年來一直延續著通過“經紀人/中間商”傳統銷售模式。每年,名莊首先與“中間商”制訂價格(第一級),然后按照關系進行配額預訂給酒商,并在18個月后交貨。這個期間雖然沒有拿到“實物”,但根據開放的市場上諸多影響和因素,酒的價格開始發生波動,他們是影響和控制名莊酒價格的上游。
中國只有少數有實力的酒商能夠拿到或者間接拿到配額(第一級)。包括部分以資本項目運作進入的投資者會與二級酒商合作,獲得更多期酒配額和收集各路貨品進行囤積,侍機而動。
為規避價格波動等市場風險,同時受制于自身資金實力,很多小酒商只是“倒買倒賣”賺差價(二三級都有)。而擁有終端資源的酒商是第四級,他們根據客戶需求進行采購,雖然在最末端,但利潤率可觀。
方軍表示,“期酒”(enprimeur)是風險最大回報最高的一種投資方式。一般投資應選擇投資有潛質的“藍籌酒”,如波爾多10大名莊及25大名牌的最佳年份。這些“酒花”自發售以后,會進入約5年的價格快速上升期,是投資購入最佳時期,而在發售后的7~10年則是投資回報最好的時機。
期酒投資在國際市場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從銷售,到紅酒品鑒參考,到拍賣行等渠道,同時為酒商提供了財務審計和保障的金融、保險和會計機構一應俱全。但國內目前的產業鏈條尚未真正形成,相應行業規范也并沒有推出跡象。
另一種投資形式是購買年份佳的頂級成品酒。目前,絕大多數的成品酒都通過二級市場的拍賣而進行流通。2011年上半年香港紅酒拍賣市場成交額超越同期紐約與倫敦兩大平臺的拍賣總額,其中大部分資金來自于內地市場。
成品紅酒無論是自存還是寄存都必須有良好的貯藏條件。因此市場也有一些投資者將部分資金用于建設“紅酒銀行”,由專業人員負責保管和儲藏客戶購買的頂級紅酒。
方軍建議,在進行紅酒買賣中,要多留意參考歐洲市場的酒單報價,因為相對于美國市場數據來說歐洲市場更具有說服力和穩定性。
還有一種投資形式是近年來歐美流行的各種紅酒基金。但通?;痖T檻較高,比如要加入紅酒基金Noblescrus,一般至少需要支付12.5萬歐元,但即便如此“也似乎比自己經營一個酒莊要好的多”。與購買“期酒”類似,紅酒基金的投資年期通常在5到10年,在年期屆滿前投資者可選擇贖回基金及兌換紅酒或現金的比例。目前全球范圍內大約有20家紅酒投資基金在開展業務。
“嚴格說,目前紅酒基金在中國還只是個名詞概念。雖然市場上已出現一些名目的紅酒理財產品,但基本只是借以'紅酒'來做投資。這些紅酒基金一般只針對私人VIP客戶和內部銷售,實質上是以紅酒為概念的一年期、兩年期的擔?;蛉谫Y性質的理財產品,至于最后籌募資金的流向與所得收益,也許與紅酒并無關系。一些紅酒基金所宣稱的15%回報率只是自己定義,即使落實到相關紅酒項目,一是缺乏公允,二是資本量小,對整個紅酒投資帶來影響微乎其微。”在評價國內的紅酒基金發展時,方軍這樣告訴記者。
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投資紅酒需要很多條件,比如基金獲取資源的能力、有適合保存紅酒的場所、良好的運輸條件、能追溯紅酒來源的證明、變現的能力等等。而目前在中國,還缺乏正規的紅酒變現渠道。
投資依然是“心跳”
當紅酒變成純粹的“金錢游戲”,投資同樣“玩的是心跳”。異?;鸨吒叩膰饷f紅酒價格開始令業內外感到不安。
2011年中秋節后,國內拉菲價格暴跌。一箱1982年份的拉菲,在蘇富比拍賣行的拍賣價已從最高70多萬降直降至30多萬元。其它一些名莊酒及其副牌都開始有不同程度的價格跌落。另外受歐債危機影響,歐元低迷,也造成名莊酒面臨撲朔迷離、眾說紛紜的局面。
“與2010年市場幾乎每隔幾天就有漲價,而且普遍存在缺貨和斷貨的熱火朝天的態勢相比,2011年的市場情況低迷,據倫敦國際紅酒交易所的最新數據,拉菲價格自2011年3月以來平均下跌8%,是波爾多一級酒莊中表現最差的產品。其中,1995拉菲跌幅22.5%,2003年份的拉菲跌幅為15%,2004拉菲跌幅27.9%,2005拉菲跌幅24%。1999年、2004年和2006年份的拉菲也出現負增長。”方軍說。
“山寨酒”橫行、價格逐步透明等無不考驗的各酒商、炒家和消費者的信心,面對拉菲也如同“雞肋”。
整體來說,2011年精品紅酒價格出現自2008年以來最慘烈的下跌,某些紅酒價格更是下跌近半,主要也是針對一線酒莊,大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國外收購的主要是這些名莊酒,價格炒得太高,下跌是向正常趨勢的回歸。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中國紅酒暴利年代的終結。
“2012年,國內紅酒市場進入微利期;2013開始,將成為一個'搏傻'市場,誰進誰虧錢。我已經開始離場,往后除了手中的酒花外,不會再大規模做紅酒生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紅酒批發商如是說。
方軍認為,作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紅酒投資作為一種特殊的投資模式,對于發展仍處于普及階段的中國紅酒市場而言,新興的紅酒投資顯然更稚嫩。在缺乏公開、成熟的出讓機制和平臺,以及相應配套的市場定價、監管的標準體系之下,國內的紅酒投資操作起來有如“隔山打牛”。
事實上,無論投資是現酒還是期酒,多半還是依靠和委托上游代購方渠道進行轉手銷售或拍賣。當然相對于期酒交易的“原始保真”性,現貨的變現更難。因為出讓效果主要關注兩個方面:首先,是否購買到貨真價實的標的(期酒/現貨);其次是看投資紅酒的保儲狀態,轉手率越低,酒品價值越高。投資直接出自于酒莊、金融機構的“紅酒銀行”,以及拍賣行渠道所得的紅酒,自然比較有說服力。
與紅酒的自身屬性類似,用“品”的姿態投資,或許是這個市場爆發、泡沫、迷局之中的一點光明。
海外酒莊投資“虧多盈少”
酒莊不像其它的投資品,變現性比較差,酒的儲存也較為困難。如果不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購買酒莊后將很難支撐下去。
“如果相信我,你就簽。”在波爾多市中心的一家麥當勞店,律師把一張來不及寫上更改函內容的空白紙推到了沈東軍面前。在海外酒莊收購的最后簽署關頭,多年的商場拼殺經驗讓他在這驚險一刻沒有猶豫和再三權衡,刷刷幾筆簽下了自己的大名。
中國富豪掀酒莊購買熱潮
沈東軍是個不折不扣的跨界達人--他的身份難以用一句話來簡單概括。最近常用的是:通靈珠寶的CRO和收購樂朗酒莊的“那個中國人”。
“對于我來說,商機最重要。”收購樂朗酒莊,沈東軍有自己的考慮。
這個素有“貴族名莊”稱號的波爾多酒莊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這個莊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60年,它曾在1784年被載入法國官方史冊,后由杜克家族正式建立。”
與樂朗的結緣實屬因緣巧合。在葡萄酒吧小憩,沈東軍偶然嘗到了樂朗酒,通過酒吧老板牽線,與正要轉手酒莊的莊主見了面。他甚至都沒有過多地與酒莊老板討價還價,就簽下了收購協議(購買的價格,由于與酒莊原莊主有協議,沈東軍并未透露,據說已耗資2億多人民幣)。這一簽,就創下了中國企業家首度以個人名義投資法國波爾多地區頂級酒莊的先例。
其實,這一切并非偶然。在收購樂朗酒莊前,沈東軍已經帶著意向尋遍了世界各地的葡萄酒產區。意大利、法國、德國乃至澳大利亞都有他的足跡,踏破鐵鞋之后,才“不費功夫”地尋來了樂朗酒莊。
對紅酒行業而言,這次的收購并非先例。僅以企業收購海外酒莊來說,早在2008年,年產16萬瓶酒的拉圖拉甘酒莊就被龍海集團收購;波爾多最古老酒莊之一的Richelieu酒莊,也在2011年2月被中國香港A&A國際公司購買;同年2月,中糧集團更是斥資千萬歐元,買下了波爾多的雷沃堡酒莊??
與此同時,個人收購海外酒莊的浪潮也開始此起彼伏。2011年中,演員趙薇夫婦耗資400~500萬歐元購買了波爾多圣艾美濃產區的蒙羅酒莊;有意在海外置業的香港演員廖碧兒也緊隨其后購買了波爾多的一處酒莊;同年,又有兩家波爾多酒莊被兩個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買家收購。而沈東軍收購樂朗酒莊,是2011年2月的事,只是由于酒莊的級別高,被更多的人所關注。
最近,又一位28歲的中國人時屹成功收購了勃艮第兩塊葡萄園。
據有關數據統計,目前已有大約15個法國酒莊被中國資本收購,“這還不包括不公開的收購,以及那些正在進行和正在計劃的收購。”上海臻堡投資總監朱欽如說。
酒莊價低帶來收購時機
“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酒莊收購熱潮,與國內紅酒市場地位的上升不無關系。“紅酒在中國將成為主流消費。就像黃金被鉆石代替一樣,傳統的白酒也開始慢慢被紅酒消費所取代。這不僅是中國人喜好的改變,更是一種生活形態的轉變。”沈東軍認為,紅酒商機不小。
“購買頂級酒莊,除了在新聞和公關方面搶占先機,巨大的市場前景也是我購買的動力。”
當然,在很多人看來,購買酒莊與沈東軍對紅酒的癡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本人也承認:“我是因為喜愛紅酒而去了解紅酒,進而想做紅酒的產業。”就如趙薇對紅酒的喜愛在娛樂界是出了名的一樣,“不少人因為富裕了,接觸并品嘗紅酒的機會也多了,慢慢愛上紅酒,才會想到去購買酒莊。”淘葡(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的王丹睿說。
不僅如此,目前由于歐美經濟的不景氣,一些酒莊價格比較低,不少人認為這是出手收購的好時機。據銳勤資本集團行政總裁馬傅然(Frank Mattiussi)介紹,這種情況在澳洲尤為明顯,許多酒莊沒有足夠的利潤,甚至入不敷出,導致一些優質酒莊的價格僅為2007年的一半。“中國投資者在這個時候收購酒莊,應該是一個好時機。”
而對于企業來說,收購海外酒莊也成為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一方面,中國政府本來就鼓勵中國企業走向海外;而更重要的,有些集團是為了提升自身紅酒的品質而在海外購買酒莊。”王丹睿表示。
“因為土壤、氣候、環境以及紅酒文化的優勢,造就了海外酒莊的不可再生性。”沈東軍認為,紅酒是一種帶有文化屬性的產品,其技術和品牌的優勢是目前國內所不具備的。
當然,浩大的投資隊伍中,也不乏有人借著購買酒莊的名義去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國家進行投資移民。
投資酒莊關鍵在經營
美國和日本的崛起讓世界葡萄酒產生了兩次大發展,中國經濟的騰飛讓海外購買酒莊也成為時尚。然而,購買海外酒莊真如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嗎?
“一旦購買了酒莊,就意味著后期更多的投入需要到位。”沈東軍說。
以樂朗酒莊為例:年產量約10萬瓶葡萄酒的40公頃莊園,收購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繼續投入大量資金,因為要做的事情都十分昂貴--首先,聘請曾經服務于拉菲、拉圖以及馬格的釀酒師就花了高價;而土地施肥、更換葡萄種子的花費也不是省油的燈;同時,提升葡萄酒的包裝品味以及更新全場機械設備,更是花錢如流水。“比如購買橡木桶,平均每只橡木桶就要花費7000歐元”。沈東軍表示,后期的投入,“很難估計,可能需要一億元人民幣。”
不僅是經營維護的問題,酒莊的投資有著更高的門檻。“酒莊不像其它的投資品,它的變現性比較差,酒的儲存比較困難,如果不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購買酒莊將很難支撐下去。”沈東軍說。
王丹睿也表示:“購買酒莊后,有的人甚至連紅酒顧問都找不到。”
值得注意的是,購買海外酒莊是一個長期的投資。“從葡萄的種植到最終釀成紅酒進行銷售,是一個很長的環節。”這還建立在葡萄酒順利產出的基礎之上。由于酒莊的經營要受氣候、市場等因素的影響,其回報的波動性很大。“我們的酒莊要在四五年后才能真正獲得回報。”沈東軍表示,購買了酒莊,如果不長期投入精力去管理,很難有預期的效果。
“酒莊的收購和其他的葡萄酒投資比起來,更加復雜,所以純投資只是少數。”朱欽如說。
“要購買一個酒莊并且經營,你首先要喜歡這種酒。如果只是簡單做一種投資,那我不建議。”沈東軍說。
v這不禁讓不少人開始擔心收購海外酒莊的發展前景。近期由于拉菲領跌,投機交易最盛的酒莊酒和年份酒正不斷向下矯正價格,有報道稱趙薇夫婦購買的蒙羅酒莊也面臨虧損,“整個紅酒市場的后續投資客都成為'裸泳者'”。
“作為一項長期投資,現在就評論酒莊是否盈虧,似乎還為時過早。”沈東軍說。
v“如果在購買酒莊之前就已經找好買家并為葡萄酒銷售鋪好道路的,可能會成功盈利。而自己不懂紅酒瞎投資的,最終要么是賣掉酒莊,要么只能讓田園荒蕪。”王丹睿預測。
在沈東軍看來,后期還有很多事要做,除了頻頻參與國際高端宴會--如柏林、戛納電影節、比利時MAS博物館開館慶典等活動進行營銷推廣外,他還邀請馬云等知名人士去酒莊品酒,借力為樂朗的進行后期經營推廣。
v此外,“不斷選擇和梳理經銷商,找到合適的人進行推廣”也是其今后的要務之一。
中國人已經開始讀懂紅酒,在海外酒莊里能否綻放出鮮艷的花朵,還需要再等等看。
紅酒作假,理不清的糾葛
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是,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拉菲”都并非真正的“拉菲”。那么,這些似是而非的“拉菲”,或者那些同樣似是而非的紅酒品牌,其中有著哪些貓膩?
紅酒作假,這是一個真命題,同時也是一個偽命題。說其為真,因為“紅酒有假”已經是不算是一個新聞,就如“小心假茅臺”一般幾乎每個消費者都有所了解。說其為假,因為從紅酒釀造工藝而言,很難說什么是“假紅酒”。“紅酒說穿了就是葡萄汁,只要原料是葡萄,經過釀制工藝釀造,怎么也不能叫假紅酒。”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資深酒業人士曾如是說。
姑且不論紅酒“真”與“假”,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是,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拉菲”都并非真正的“拉菲”。那么,這些似是而非的“拉菲”,或者那些同樣似是而非的紅酒品牌,其中有著哪些貓膩?
貓膩一:同名冒充以次充主
“國內很多有錢人,號稱天天喝拉菲,確實,他們喝得是拉菲,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拉菲。”上述資深人士表示。幾乎喝紅酒的人都知道拉菲,但卻又沒幾個人真正知道,“拉菲”并非單一品牌,而是一系列品牌的合稱。正是利用這之間的信息差,酒商們擁有著巨大的操作空間。
據該人士介紹:“最常見的,就是用比如拉菲·傳奇等品牌來冒充拉菲主品牌,這也就是為什么拉菲明明數量很有限,但有些人卻可以天天喝到拉菲的原因。”據悉,這些副品牌拉菲,比所謂的“小拉菲”更低一個檔次,海外進貨價低的甚至只需幾十元一瓶,卻可以堂而皇之賣出七八千元一瓶的高價。
貓膩二:灌裝+假酒標
還有一些酒商,利用國人迷信海外紅酒、迷信品牌的心理,進行以次充好,從中牟取暴利。他們一般是將國外一些品質較差或者不達標的紅酒,用集裝箱運到國內的保稅區,在保稅區內自行灌裝,再利用保稅區的相關政策,搖身變成“進口”紅酒。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牟取更大利益,有些酒商會在海外注冊新的酒標,有些甚至會使用假酒標。更有甚者,一些酒商考慮到假酒標制假手段有限,容易被高明的商家或消費者發現,干脆干起了回收舊瓶的活。比如目前市場上,回收一瓶酒標完整的拉菲酒瓶,大概在兩三千元。這些回收的酒瓶,因為酒標完好,重新灌裝后很容易作為正牌拉菲銷售。
貓膩三:制作假酒主要國產
作假酒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所謂“年份酒”勾兌,這主要出現在國產紅酒上。紅酒講究年份,一些好年份出產的紅酒品質高,更受消費者歡迎,自然價格也更加高企。于是,有些酒廠所謂的“年份酒”,都是在存放一兩年的酒中加入少量年份酒勾兌出來的。這一行為泛濫,以致一些酒評人紛紛表示:“所謂1998年前的國產葡萄酒絕大部分都是假的。”
另一類作假則是性質更加惡劣的真正“假酒”。國際上對紅酒有一個絕對標準--紅酒就是用純葡萄發酵釀的酒,不能有任何添加物。從2004年7月1日起,國家也出臺規定,正式要求紅酒必須是百分之百的“全汁”。但是,目前市面上卻有所謂“半汁紅酒”的存在。而更進一步的,則是根本沒有葡萄汁的紅酒。這在紅酒行業里有“三精一水”的說法,就是先灌水,然后再加入酒精、糖精、葡萄香精以及色素、酸、增稠劑、防腐劑等做成“葡萄酒”。多年前,轟動一時的通化假紅酒案就是采用了這個方法。由于這種假酒的口味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一般人很難分辨。這也成為一些紅酒商假冒海外紅酒的一種更為廉價的做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