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北周三品”之稱的“永通萬國”“布泉”和“五行大布”
不會貶值的投資
近年來,社會上對于古錢幣的投資收藏呈現出持續走高的態勢,比起跌宕不定的股票市場,古錢幣被稱為“永不貶值的投資”,比如在2003年,一枚普通的“三年袁大頭”只有60元,而如今已經漲到了200元;再如當年一枚金代篆書“泰和重寶”折十的價錢是500元,而如今也已漲至5000元左右,幾乎漲了十倍。在這種情況下,各大拍賣公司紛紛推出錢幣專場,中國嘉德(微博)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自2003年起推出著名古錢幣收藏家馬定祥專場,至今已連續推出8場,每次的成交率都很高。在今年國際、國內經濟大環境普遍不好的情況下,“2009嘉德春拍馬定祥”專場的成交率依然達到了84.85%,這一方面源于名人效應,另一方面則體現出人們對于古錢幣投資收藏的持續走熱。與馬定祥專場同時推出的還有“2009嘉德春拍古錢·金銀錠·金銀幣專場,成交率也高達73.02%,其中,一錠重50兩的“永樂元年十月日朝鮮國貢金”更是以224萬元的成交價成為此次拍賣會上的最亮點,而之所以能拍出如此高價,不僅僅是因為其本身的貴金屬性質,更是由于其作為14世紀明朝與朝鮮宗屬國關系的明確見證所具有的極高文史價值。
隨著國內古錢幣投資收藏隊伍的迅速壯大以及收藏者購買力的加強,近幾年錢幣拍賣屢創新高,在2007年嘉德春拍中,一枚“孫中山像背嘉禾壹圓銀幣金質呈樣試鑄幣”以616萬元人民幣的天價創下中國錢幣拍賣最高紀錄。一些早年流失海外的珍貴錢幣也開始回流國內市場,在同年的北京誠軒秋拍中,一枚征集自海外“湖北省造·本省·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因其存世稀少,更因其品相極佳,以436.8萬元人民幣成交,創“龍洋”拍賣也是中國銀元拍賣的世界最高紀錄。而另一枚也曾流失海外,但傳承有序的“民國十六年張作霖大元帥背龍鳳紀念銀質試鑄樣幣”,則以425.6萬元人民幣的高價創了民國銀元的拍賣紀錄。當然,面對如此天價的金銀幣,廣大普通收藏、投資者是難以企及的,但一些中低價位的古錢幣同樣可以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利潤,比如一些在前幾年只有幾元錢的古錢幣,在這兩年已經漲到了幾十元錢,就連傳世及出土最多的漢五銖和清乾隆通寶的價格也在低價位中穩步向上攀升,因此持有一定數量的古錢幣,過幾年再賣出成了這幾年投資收藏的最佳選擇之一。一些業內人士表示,近幾年的錢幣拍賣之所以佳績頻傳,原因在于目前錢幣收藏市場發展相對健康,人為炒作因素較少,價格幾乎不存在虛高現象,更沒有水分。如果收藏投資者在目前國內整個錢幣拍賣價格正在穩步上升的時候介入錢幣的投資收藏,應該是一個相對較好的時機。
頗受青睞的先秦錢幣
先秦錢幣是目前收藏古錢幣的一大熱點之一,之所以成為熱點,一方面由于先秦錢幣距今年代較遠,有很大的升值空間;另一方面也由于先秦錢幣形制多樣,不拘一格,更有很強的觀賞價值。錢幣的起源來自兩個方面,除了裝飾性的海貝,還有生產工具,比如鏟形幣和刀幣。其實,“錢”字本身最早就是一種耕具的名稱,在以物換物的時代人們經常拿它作為交換的媒介,后來的金屬貨幣也曾仿制過它,久而久之,錢就成了貨幣的代名詞。春秋、戰國早期的布幣多鑄成空首形,插上木柄就是一把小鏟子,后來生產工具的功能被貨幣功能完全取代,同時也為了鑄造方便,布幣就完全改為扁平的實首了。目前,錢幣市場上的空首布幣價格在幾千元到數萬元不等,在這次嘉德春拍古錢幣專場上一枚鑄有“日、寽、工”字,估價為3.5萬至6萬元的小型聳肩尖足空首布,最終以12.32萬元的高價賣出,另一枚鑄有“東周”字樣,估價為1.2萬至2萬元的平肩弧足小型空首布,則以高出最高估價的5倍價格拍出。至于先秦的平首布則以平首圓足的“三孔布”最為珍貴,它的特點是圓首、圓肩、圓襠、圓足,在其首部及兩足上各有一個穿孔,故稱“三孔布”。有關這種布幣的歸屬至今尚難定論,三孔布形制奇特、鑄造精工、品相端美,傳世及出土又極其稀少,是為先秦古錢幣中的難得珍品。
先秦的刀幣也是先秦錢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出現的時間略晚于布幣,戰國七雄中燕、趙、齊都使用刀幣,而其中則以“齊大刀”鑄造最為厚實精良,因為面文字數不同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這其中又以“六字刀”最享盛譽,其幣文為“齊返邦長法化”。據說它是齊襄王破燕復國的紀念幣,世上僅存數十枚,每枚價值當在數十萬元人民幣之巨。在考古發現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目前考古出土的齊大刀都為窖藏,從未在齊國古墓中發現,是何緣由至今未解。
戰國圜錢的收藏價值同樣不低于布幣、刀幣,在此次嘉德春拍古錢幣專場中,一枚面文鑄有“衛釿”,最高估價為5萬元的戰國圜環,竟拍出了33.6萬元的高價。
楚國錢幣在先秦貨幣中獨樹一幟,采用青銅貝為幣,正面多有單字銘文,或似一張鬼臉或似一只螞蟻附于人鼻之上,所以又稱“鬼臉錢”或“蟻鼻錢”,這種錢幣的價格一般不貴,多在1000元人民幣左右。較之蟻鼻錢珍貴的則是楚“爰金”,這是一種方形的小型金幣,平時連成一塊金版,使用時需用刀將其割下。
古錢幣
未來古錢幣收藏的發展趨勢
目前,古錢幣收藏的另一熱點是不求孤,只求美。所謂的“孤”是指孤品、絕品,美是指品相完美的美品或極美品。這種現象不難理解,因為隨著收藏古錢幣的人越來越多,一味地追求孤品、絕品,不但花費重金都可能買不到,就算買到了孤品、絕品,作為收藏品,一枚品相完好的普通錢幣,比品相很差的孤品更具觀賞性。
至于美品古錢,當首推金代的篆書“泰和重寶”折十大錢,該錢為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鑄,銅質優良,體態渾厚,制作精美,面文“泰和重寶”四字為玉筋篆,直讀,由當時的文學、書法大家黨懷英所書,其字精純典雅,美不勝收。“泰和重寶”其做工之精湛與近代機制錢媲美,故雖傳世較豐,仍深受藏家喜愛,所以其市場上的價格也就相當的高,多在幾千元,這次嘉德春拍上的一枚估價為1500元的“泰和重寶”合背錢,最后以約6500元落槌。
新莽時期的“一刀平五千”其制作之精美,在古錢幣收藏中也是大眾追逐的美品,其上“一刀”二字采用錯金工藝,故又俗稱“金錯刀”,所謂“平五千”即在當時此一枚錢價值5000枚五銖錢。該錢很早即被人們視為收藏的珍品,早在東漢時,著名文學家張衡就有“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的贊美詩句。另外,南北朝時北周的“五行大布、布泉、永通萬國”也是不可多得的泉中美品,這三種錢幣書體采用玉箸篆,精美絕倫,合稱為“北周三品”。在古錢收藏中性價比最好的還應是北宋徽宗時期鑄行的“大觀通寶”和“崇寧通寶”,其御書“瘦金體”挺拔娟秀,甚為美觀,如此精美的“大觀通寶”價格卻只有300元,而“崇寧通寶”更是只有30元的價格。
“不求孤,只求美”的準則在近代機制銀元的收藏中同樣盛行。據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郵品錢幣部的郭學廣總經理介紹,曾經有一枚普通的“袁大頭”在拍賣中拍出過3萬元的天價,要知道,市場上一枚普通的“三年大頭”其價格只有200元左右,之所以拍得如此之高,就是因為品相極佳。在“龍洋”中最為普通的“北洋造·光緒34年·庫平七錢二分”銀元一般價格不過400元,但要是品相好可以賣到8000元。
郭學廣告訴記者,目前人們“不求孤,只求美”的收藏理念只是古錢幣收藏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隨著人們收藏古錢幣品位的進一步提升,人們收藏古錢幣的理念會向追求“孤美”錢幣的方向發展,即在追求美品錢幣的同時,追求其稀缺性。而當前人們收藏古錢幣的理念尚未達到這個層面,還僅限于“只求美”的這個階段,在這次的古錢幣拍賣中就有相當的體現,例如一枚1900年庚子京局制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樣幣,不但極其稀少,而且品相極為完美,是已知的七枚樣幣中品相最好者,估價為160萬元至200萬元人民幣,最終卻流拍了。價格貴是一方面,而人們收藏古錢幣的理念尚未發展至此則是深層原因。隨著古錢幣收藏的日益深化,追根求源必然成為趨勢,比如眾所周知的“大清宣三曲須龍”壹圓銀幣,在最初戶部造幣總廠的設計過程中,設計了“長須龍”“短須龍”“曲須龍”三種,而最終卻選擇了“曲須龍”,要追尋選擇“曲須龍”的原因,人們必然會去研究“長須龍”和“短須龍”,而此兩種錢只有不多的樣幣存世。
在未來追求“孤美品”的同時,多元化的古錢幣收藏趨勢也會加深,比如不同版別的收藏、斷代的收藏、配套的收藏等等??傊?,在可以預期的將來,古錢幣的收藏仍然是文物收藏領域的一大熱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