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藝術家李山曾與張平杰合作,創作了中國第一件活體轉基因生物藝術作品《南瓜計劃》。他一直希望最終能復制另一個自己來與他玩紙牌。在他看來,倫理是人類自私、貪婪的產物,也是虛擬的。
記者:你為什么會關注生物藝術?
李山:從1865年孟德爾對遺傳機理的闡述,到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誕生,100多年的生物學發展史可謂波瀾壯闊。我們沒有忘記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多莉”誕生所引發的那場風暴。當時人們最關切的不是克隆羊,而是克隆人,最擔憂、最恐懼的是科學家會不會制造出希臘神話中的怪物。冷靜之后,人們才意識到人類真的可以取代上帝成為造物主所帶來的困惑:從一個被制造者變成制造者,這種身份的改變會使被壓迫的情緒無限釋放,人類將無法左右自己。科學實證和倫理價值之間的斗爭也越演越烈。當生命的“暗箱”被打開之后,生命可以在實驗室中成批生產,然后像塑料制品一樣被堆放在倉庫中,并可隨意丟棄,這將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我作為一個藝術家沒有理由不去關注。
這也許是人類史最具魅力的時刻。我們除了可以造物還能制造自己。李山何嘗不想與復制的另一個李山玩玩紙牌呢?兩個李山與兩個吳亮打80分,這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經驗,什么樣的圖景。
記者:生物藝術作為一種語言,有什么特殊的優勢?
李山:生物藝術作為一種語言,它有著自然屬性和更強的批判力度,這是其他語言結構和表述方式所無法替代的。
它可以生長,可以繁殖,不需要找“槍手”復制;它興奮時可以改變作品色調;它可以在你身上撒嬌,不喜歡你它可以逃走;它有訴求生存和提出保護的權利。生物藝術作品打破了生物物種之間的生殖隔離屏障,擾亂了自然界的生物階序,破壞了遺傳的完整性,給生物大同和“人工進化”提供了一種可能。它的特殊優勢或者說意義還在于,它改變了觀眾的欣賞習慣,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認識,打亂了觀眾的知識結構,造成認知混亂和被迫再次梳理。總之,生物藝術作為一種語言,它顛覆了我們的思想。
記者:能不能介紹一下《南瓜計劃》的過程、結果及其特殊意義。
李山:選擇什么樣屬性的植物來創作,是我經常遇到的問題。在與藝術批評家張平杰和科學家陳教授商討后,最終選擇了南瓜,理由是特殊造型和較長的保存期,陳教授也有興趣、有能力做南瓜研究。達成共識之后,我開始勾畫草圖提出大體方案和制作要求。作為生物藝術作品,必須嚴格規范制作方法和程序,按照生物轉基因原理,采用生物基因工程的操作模式。我們先在實驗室完成對南瓜種子的基因修飾,然后再將被修飾和組裝過的種子在實驗田里育種。4個月之后將結滿轉基因南瓜的株枝展出,結果讓觀眾大吃一驚。它的意義在于,它是生物藝術史上第一株存活的植物類生物藝術作品。
記者:在你看來,生物藝術的起源是什么?
李山:生物藝術的起源,是藝術家對生命的更直接關注。由于生命科學特別是分子層面的生物科學的發展,藝術家得到了一種新的視角和技術操作的可能性。
基因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基因重組技術的掌握、人工制造基因組學的確立,使藝術家不僅有機會將“生命”作為一種材料、一種語詞來使用,也為藝術家開辟了一個廣闊的遐想空間。生命材料的使用和對生命的人文關懷便是生物藝術的起源。
記者:在生物創作過程中,你有沒有特殊思考?
李山:如果有什么特殊思考的話,那就是如何將生物藝術實驗與生物科技實驗的界線畫得更清晰一些。
記者:生物藝術也同樣受到倫理的質疑,你是怎么面對的?
李山:倫理是關于生物技術本質的人文思考,背后隱含的是在技術力量不斷強化的背景下的人文質疑。生物藝術作品所以被質疑是因為它在創作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同樣是“生命”。然而同時它也有著不應該被質疑的理由:它不存在物質功能需求,不存在因為環境釋放所帶來的問題。生物藝術實驗的出發點,是在測試人類的思想而不是給人類提供使用的物質,不存在“我能做什么”和“我該做什么”的問題。“該做”也不應該成為主體的尺度、成為人性本身的價值關切,況且,“我能做什么”和“我該做什么”隨著時代不同,有著不同的解題方式。
倫理本身會涉及個人立場。如果站在生命等價、生物大同的立場上,我們就會發現倫理規范形式本身就是病態的。它是人類自私和貪婪的產物,同時也是虛擬的。在“行善、自主、不傷害和公正”四項倫理原則中,其核心原則,也就是底線原則是“不傷害”原則,而它早已不復存在。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傷害他類和己類的生命,還有什么倫理可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覺悟的提升,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和制定倫理規范。近幾年聯合國有關機構所頒布的基因倫理和環境倫理都是為了人類的健康和福祉而站在人類自私和人類霸權的立場上的,它忽視了他類生物的生命。
我的建議是,在克隆人誕生之前,在現有生物物種改變之前,在新物種大批量生產之前,暫時放棄倫理議題,先給生物基因研究和生物藝術創作開辟一個更廣闊的自由空間,當所有生物物種的基因獲得全面修飾、重組之后,再建構一種所有生物物種都能接受和認可的倫理規范。這才是人類在生物圈內所應該展示的姿態。
記者:請預測一下生物藝術的未來。
李山:生物藝術的未來和生物技術的未來一樣光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