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著繁體字的“古董存折”
古董存折的消息見報后,立刻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注意,有市民特地打電話來向記者打聽相關情況。一位老同志給記者來電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我國的貨幣幣值曾經有過一次很大的變動,不知道周先生家是變動之前的還是變動之后的錢,如果是幣值變動之前的錢兌換成現在的幣值的話應該不是很大。還有熱心市民打來電話詢問進展如何,“周先生家的古董存折還能取出錢嗎?這個古董存折讓我們感到太好奇了,真想盡快知道結果如何。”
幾日前記者曾經和周先生聯系過,周先生告訴記者,銀行的工作人員已經和他聯系上了,但由于自己這段時間比較忙,還沒處理這個事情,自己會盡快將古董存折的事情落實。
兌取困難,建議收藏
昨日,記者再次聯系了周先生和銀行,古董存折能否兌取終于有了結果。市工行負責這件事情的戚主任告訴記者,經過他們查詢了解,周先生家的這個存折是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幣值改革之前開戶使用的,當時的幣值面值普遍比較大,但實際價值不是很高,那時的1萬元才相當于幣值改革之后的1元錢。他介紹,這個改變也可以通過郵票看出來,喜歡集郵的市民就可以發現,50年代的郵票面值為“800”,幣值改革后,郵票的面值大多就只為“8分”了。
戚主任介紹,周先生的這張存折建議他還是收藏為好,即使59年過去了,由于是幣值改革前的存款,兌換成現在的幣值,算上這么多年的利息,拿到手的也就幾元錢,和存折收藏本身的價值比起來還是小很多。其次他也說到,畢竟這么多年過去了,當時還沒有電腦,檔案都是手工記錄,查找起來十分麻煩,是否能找到還是未知數,所以他還是建議收藏為好。
“即使能取我也不取”
記者聯系了周先生,周先生證實了銀行工作人員說的話。他告訴記者,銀行和他聯系后過了幾天,自己帶著存折原件去了銀行,工作人員也告訴他由于幣值改革的緣故,這個錢如果要取出來沒有多少。
其實對于古董存折能否取出錢,周先生一家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他表示即使是幣值改革后的錢能取出來他也不會取,他要好好收藏它,這樣的東西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它本身就價值極高。
鏈接:由于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50000元),單位價值較低,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另外,由于受當時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62種)。
為了改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過大等不足和提高印制質量,進一步健全我國貨幣制度,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和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的命令。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折合比率為:第二套人民幣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幣1萬元。
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后,一切貨幣收付、交易計價、契約、合同、單據、憑證、賬簿記載及國際間的清算等,均以第二套人民幣為計算單位。所有在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前的一切債權債務,包括國家公債也按法定比率折合第二套人民幣計算和清償。所有第一套人民幣均由中國人民銀行按法定比率收回。
1000元錢存59年“古董存折”還能取嗎?
家有50年代存折
中國江蘇網3月1日訊 在鹽都區潘黃保險公司上班的周先生日前給記者打了一個有趣的電話,電話中他饒有興趣地告訴記者,家中老房子要拆遷,在整理一些老物件的時候發現一個已經泛黃的小本子,細細一看是一本1953年的中國人民銀行活期存折,讓家人吃驚不小。
周先生講,存折是自己父親的,剛開始時家人只覺得50年代的存折算是個古董了,現在能找到保存這么好的估計也不多了,說不定有一定的價值,后來翻開來細細一看才發現存折上還有1000元錢沒取呢,這該怎么辦呢,這錢現在還能取出來嗎?周先生講,他為此還到人民銀行去了解過,工作人員講,人民銀行現在只負責行政業務,存款業務由工行辦理。
保存良好字跡清晰
在和周先生聯系之后,記者看到了存折。這張存折比現在的存折要小一些,可能由于放的時間長了,紙張灰白,雖然封面上多年前被撕破用膠布粘了一塊,但整體上保存得還是很完整。存折的封面上用繁體字印著“中國人民銀行活期存款折”字樣。打開存折存取記錄正頁,開頭年份赫然寫著1953年字樣,鋼筆墨跡經過多年已經變淡了很多。
記者注意到,存折的戶名寫著“新河小學”,據周先生講存折是父親的,當時父親是新河小學的負責人。在周先生的帶領下,記者見到了他父親周伯名老人,老人今年已經93歲了,面色紅潤,氣色很好。周先生告訴記者父親除了聽力稍差之外,記憶思維一點也不弱。
記者了解到,存折是在一本書中發現的,當時他在學校教書,存折用過直后就被老人自己夾在日常授課的書中,后來就把這事忘了,一忘就是將近60年,“沒想到這么多年這書也沒扔,要是扔了也就不知道還有錢沒取了。”周先生及家人呵呵地笑說。
不知存款是否能取
周先生的父親向記者詢問,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這里面的錢還能不能取出來,如果記者能幫忙取出錢那是最好了,要是實在不行也不為難銀行,就把存折留著做個紀念。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