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看收藏品,博物館是最好的去處。藏品多達120余萬件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更是可以讓參觀者目不暇接。不過昨日記者了解到,與福州本地藏家一味追求好材質不同,本月正式開館的國家博物館新館,剛收藏的10件壽山石雕,9件是普通材質。
國博收到首筆捐贈
上周五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第二天,當天國博收到了第一筆捐贈,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向國博捐贈了10件壽山石雕。
記者注意到,此次捐贈的10件壽山石,總價值千萬元,除了一件239克的田黃,其他是用老嶺石或雞母窩石等普通石頭創作出來的壽山石雕。
據悉,此次捐贈的10件壽山石雕都是從陳禮忠近30年來創作的150余件作品中挑選出來的,也是國家博物館專家挑選的,將永久保留在國家博物館。
而在國博第一次為閩籍藝術家舉辦的個展——“志歸完璞——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展”上,亮相的壽山石雕,既有材質名貴的田黃,又有艷麗的芙蓉石,以及上海世博會福建館鎮館之寶《春聲賦》等,但是半數以上的石雕,用普通材質創作荷花或鷹系列,這些普通石頭吸引了更多人駐足觀看。
福建省文化廳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家博物館此次挑選注重的是壽山石雕的藝術價值,而非材質本身的價值。
此外,由于北方天氣干燥,名貴的芙蓉石等材質容易開裂,而且投資花費大,因此一些北方藏家也更看中普通材質壽山石的創作。
重材不重藝或將變
“今后重材不重藝的格局可能發生變化,”行業內外人士表示,名貴壽山石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未來壽山石雕注重藝術功力將顯得非常有意義。
中央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范迪安稱:“檢索陳禮忠的作品目錄,除去田黃一類名貴石雕作品,除去可遇不可求的《春聲賦》,我發現在過去十多年里,為他贏得20多項金獎、銀獎榮譽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用普通壽山石雕刻而成的藝術品。”
據介紹,用名貴的壽山石頭,盡可能多地表現古典美,用普通的壽山石頭,盡可能多地表現現代美,從而形成了壽山石雕古典美、現代美“雙峰并峙”的嶄新創作局面,讓這一區域的工藝美術行業,能夠繁榮興旺持續發展,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記者了解到,名貴材質的壽山石,賣的往往是材料價。相較于書畫的加法,雕刻是一項減法活動,因此不少資源稀缺品種都出現了“雕刻反而更不值錢”的情況,畢竟好材料有限,如果雕工不好,雕刻不僅浪費材料,而且無法修改,有時原料形態的收藏品反而更搶手,一些雕工普通的印章甚至會被抹掉薄意或被切掉鈕頭。而普通材質的壽山石的材料成本比較低,藝術價值顯得更加重要。在利用普通石頭創作方面,老一輩壽雕刻藝術家林亨云和馮久和的作品不少,林亨云用最為普通的焓紅石創作了不少北極熊作品,馮久和也用普通石頭創作了很多花鳥、瓜果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