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伯和喬治, "控訴者,"紐約圖景,2011
最近幾年,香港藝術市場在全球地位的不斷上升得到了廣泛認可,倫敦白立方(White Cube)畫廊在香港的分部將在本周向公眾開放,而這也是白立方在海外的首家分支機構,坐落于香港中心區域干諾道(Connaught Road)50號。整個店面空間有6000立方英尺,坐落在香港的中心大道,面朝維多利亞港,與奢華的文華東方酒店(Mandarin Oriental Hotel)和怡和大廈(Jardine House)毗鄰而居。由于培養了以達明安•赫斯特 (Damien Hirst)和翠西·艾敏(Tracey Emin)為代表的“英國年輕藝術家(YBA)”,白立方名聲大噪,因此在此次展覽上表現地極其自信。因為有如此重要的展覽為先鋒,我們也許會原諒畫廊在開幕展上乏善可陳的表現,但是不得不說這次開幕展上的吉伯和喬治(Gilbert & George)表現地確實厚顏無恥。
此次展覽中,這對搭檔的《倫敦圖景(LONDON PICTURES)》將會首次公開亮相,作品的創作跨越過去的九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從4000多家報紙的封面海報和照片中提煉出的白立方亞洲總監Graham Steele對于此次展覽的印象,這是“一種出自當代社會不幸、沖突、懦弱的雜音。”作品成對的懸掛在畫廊的墻上,好像會“對著你尖叫”, Steele如此說道。“展覽將會有著難以置信緊張氛圍。任何步入畫廊的人都將會被深深打動。”
奇怪的是,這并不是吉伯和喬治的作品在中國的首次展出。大約20年前,基于英國議會提出的一項文化外交政策,這對搭檔的作品有幸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NAMOC)中展出。如今英國議會因為將重量級藝術家J.W. Turner引入中國美術館而更為我們所熟知,但是盡管如此,他們在昨天慶祝吉伯和喬治的一系列作品在香港的回歸的舉動,顯得異常興奮。
盡管他們在空間維度以及開幕表演上表現的過于怪異,但是這同時增加了他們對于香港市場的砝碼,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畫廊擁有如此之大的規模,因為不僅僅是倫敦人想要在亞洲藝術中心市場分的一席之地。2011年1月份高古軒(Gagosian)在香港匆忙開張(建筑雖然更像是時裝店,但也算是地標性的,四分之一是由位于香港中心地段的畢打行提供),不久將會有名家Galerie Emmanuel Perrotin、站臺-中國、林明珠(Pearl Lam )和Simon Lee的展覽。在此情形之下,大家都為一席之地而競爭激烈,雖然這個空間相對狹小,但是已經接待了包括de Sarthe Gallery、馬凌畫廊( Edouard Malingue)和漢雅軒(Hanart TZ)為代表的的眾多亞洲知名買家,而后者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展出中國當代藝術的畫廊,現位于畢打行,與高古軒毗鄰。
所有的新加入者都甘愿在一件事上下注:無論在一年一度的香港藝博會(ART HK)還是在其拍賣領域(使得它們成為Christie和Sotheby在紐約、倫敦之外的第三大銷售點),香港都毫無疑問的充滿活力,并且這些活力也將會感染畫廊。然而,根據這些浮現出的經驗來看,它們也許仍然需要耐心等待。
香港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有著全世界最適宜的藝術交易大環境,而在本土市場方面則不盡然。它還不是這樣一個城市,即畫廊的飛躍性發展是一種有利可圖的日常消遣,而不是城里的一個畫商認為事實上,最好的運營畫廊的方式就是僅在拍賣或者藝博會的時候才開業,僅僅在大量有保證的支付方和對藝術具有高度敏感性的買家出現的時候才開門納客。
盡管擁有如此多的參與競爭者,香港仍將成為那種“臨界物質”,香港藝博會總監馬格努斯·倫弗魯(Magnus Renfrew)如是說道,“就是一個將來大家會僅僅是為看畫廊遠道而至的香港。”倫弗魯緊接著又說,我們并不是說它已經存在,但是那一天“可能就在不遠的將來。”
同時斯梯爾很有信心。“這里有著極其強烈能量的感覺。自從我到香港之后,很多美國和倫敦的朋友過來找我,他們都認為香港那種能量聚集的感覺就像是紐約,或者是過去的紐約。有些事正在香港發生著,令人感到震驚。”
吉伯和喬治的展覽《倫敦圖景(LONDON PICTURES)》將于3月2號到5月5號在香港白立方展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