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網友嘲笑為會“穿越”的玉凳,果真有假。近日,網帖再次揭內幕,曾經在北京拍賣出2.2億元天價的“漢代玉凳”產自江蘇邳州,是2010年起歷時一年多時間制造的。相關玉器商還宣稱,自己手中還有多件“殺傷性武器”。另一位知情者則透露,“玉凳”可能還有一個。
然而,玉凳的制造者也表示:“我僅是作為工藝品制作銷售,其余與我無關。”明明是個工藝品,為何搖身一變成為“漢代玉凳”?“穿越”的玉凳給了誰最重一擊?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調查。
邳州玉器商:我這出的都是“殺傷性武器”
邳州當地的“拉呱論壇”近日出現了一個空前火爆的帖子。這個發于2月22日的帖子詳細敘述了漢代玉凳在邳州生產制作過程,透露“一個叫趙某某的人從2010年開始,歷時3個月在李口古玩玉器城加工而成,當時成本為50多萬元”。此帖一出,已經沉寂了一段時間的“漢代玉凳”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26日下午,記者來到邳州玉器加工作坊比較集中的向陽村。記者向一位作坊主打聽傳說制作“漢代玉凳”的“老虎玉器店”的地址,對方報出了老板姓趙,卻說不知道具體在什么地方。
記者從知情人手中獲得了趙老板與一位買玉人的電話錄音。
在錄音里,趙老板明確承認,“漢代玉凳”是“我做的,用了1年多時間”。“僅那件梳妝臺22個工人就用了7個月。”“都是分部件生產好,然后再進行組裝的。”
趙老板說,那套玉凳、玉梳妝臺組合是根據明代的老件仿造的,東西做好之后,2010年賣給了河北石家莊的“老王”,當時是以工藝品出售的,售價260萬。趙老板還表示,漢代玉凳事件出了之后,大件的東西不太好賣,如果要貨的話還要再等等。一再追問之下,他透露:“我還有個更漂亮的貴妃榻,大概還有半個月就能出貨。另外有張桌子,里面框架是紫檀木的,外面90%都是玉,重得很,四個人都抬不動。還有六張黃玉的凳子。”并表示:“我現在出的都是大東西,都是‘殺傷性武器’。”邳州寶石玉器城董事長董夫暖說,“老虎玉器店”的趙老板在玉器城也有一處店面,此前曾經在店里展示過跟拍賣的“漢代玉凳”相似的玉器工藝品,他所知道的相似玉器有兩件,一件賣了出去,目前應該還有一件,但近期沒有展示出來,至于是不是拍賣的“漢代玉凳”,光從照片來看無法確定。
邳州玉器仿造已成產業 玉凳或許還有一個
記者來到位于邳州城區的李口古玩玉器城,這里是一個城中村,周邊星羅棋布了數十家玉器加工作坊。記者在一個巷子里目之所及能看到四五家玉器加工店,其中兩家直接掛出了“仿古玉器”或“高仿玉器”的招牌。
邳州市寶玉石行業協會會長汪如棉告訴記者,當地有數萬名加工玉器的從業者,生產的是作為工藝品的玉器。當地玉器行業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玉雕產業分布在城區的5個片區,分別是向陽村、張莊、寶石玉器城、李口村、三聯村,多是小作坊,從事這一行業的基本上都是年輕人,月薪普遍在5000元以上。
據業內人士透露,邳州的高仿玉器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都是根據真品的照片進行仿造,主要還是作為工藝品制作和銷售的。后來逐漸出現有人“跑老件”(負責將現代工藝品“忽悠”成古董)了,才出現了把仿制品當成真品出售,以獲取暴利。
“穿越”的玉凳給了鑒定亂象最重一擊
至此,假玉凳徹底暴露在了公眾面前,大家不禁質疑,明目張膽的假貨為何能夠堂而皇之地拍賣,甚至光明正大地拍到了如此天價?把關者去哪里了?而制作這件玉器的邳州制造商浮出水面,給了誰最重一擊?
業內人士認為,一件贗品賣出古董價,絕非莊家單方面能夠操作成功的。首先要與拍賣行配合,因為拍品首先要通過拍賣行的鑒賞和評估,給出一個非常高的估價,才能給后期拍出高價打好基礎。其次,一些職業“跑老件”的人、鑒定專家、拍賣公司聯手,才能形成一條穩定的利益鏈條。
如何才能打破這一利益同盟?業內人士認為,類似趙老板這樣的仿造者僅是這個利益鏈條中最末端的,而拍賣行作為利益獲得方,從根本上希望每件都是真品,每件都能賣出高價,才能獲得更高的傭金,顯然難以履行職責,鑒定專家也往往裹挾在利益之中。
在相關錄音中,邳州趙老板就對買玉人明確表示:“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周南泉說是老貨,它就是老貨,他是權威啊。”“現在的行情是明代的清代的比漢代的好賣。”“那個專家不應該鑒定是漢代的,鑒定明代的就萬無一失了,甚至可以說是明仿漢都可以。”趙老板也表示:“周的聯系方式我也有,我可以給你搭線。”
中國收藏家協會特邀顧問、江蘇省收藏家協會會長徐湖平表示,玉凳事件徹底暴露了中國鑒定業的亂象。從“金縷玉衣”到“漢代玉凳”,如此驚天騙局中涉及的專家往往都是權威、頂尖,然而為何普通人都具備的常識這些專家卻“渾然不覺”?
記者試圖聯系采訪周南泉本人,但始終無法與其取得聯系。記者隨后又與故宮博物院取得了聯系并傳真了對周南泉的采訪協助函,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故宮方面也一直沒有回應。
“穿越”古董給了誰最重一擊?
“穿越”古董給了誰最重一擊?
“穿越”古董給了誰最重一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