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農歷二月二日在總裝備部北京遠望樓賓館舉辦的《騰飛中華龍》飛天十年慶暨《中華九龍壁》巨幅畫展和中華龍文化研討會上獲悉,今年為由中華畫龍第一人龍黔石先生主創的《騰飛中華龍》巨幅國畫搭載“神舟”三號無人飛船遨游太空慶典十周年,該活動還展示了龍黔石先生歷經四年之久繪畫,高4.86米、長18.6米的《中華九龍壁》巨型國畫。

中華畫龍第一人龍黔石先生于1972年因書畫特長特招參軍,在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宣傳部任軍旅書畫、篆刻家,得到了總部及司令員的多項獎勵。
早在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應中國航天相關部門的邀請,由龍黔石先生主創的《騰飛中華龍》巨幅國畫搭載“神舟”三號無人飛船在太空遨游七天后順利返回,使中華龍經過七千多年的衍生、蛻變、成熟和發展,實現了遨游太空的夢想。這幅《騰飛中華龍》巨幅國畫,以深藍色為背景,五色神龍口噴烈火、足戲彩球,騰空而起,象征著中國龍——“神舟”三號飛向宇宙、征服太空——
意喻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二月二,龍抬頭”節慶日子里,在北京舉辦的《騰飛中華龍》飛天十年慶暨《中華九龍壁》巨幅畫展和中華龍文化研討會上,各界人士在觀看了由龍黔石先生歷經四年之久繪出的,高4.86米、長18.6米,由11幅巨幅畫作組成的《中華九龍壁》后,無不發出驚喜的贊嘆,在《中華九龍壁》畫作上,橫向盤附的九條龍張牙舞爪,氣勢磅礴,好似從天而降,騰云駕霧,翻江倒海。九龍之間的背景為水草山石圖案,映襯烘托九龍成為一個主體亦是個體,靈活多變,姿態優美動人。

《中華九龍壁》巨型國畫畫作是著名畫家龍黔石先生根據北京現存《北海九龍壁》為藍本,又加上新的創意與拓展延伸而構思創作的,無論從神韻、內涵、造型、色調上均有所突破和創新。其中難能可貴的是,畫中融入了不同年代、不同造型、不同寓意的多種有代表性的龍子龍孫,共計9999條尊龍,以赤、橙、黃、綠、青、藍、紫、黑、白九種顏色表現九條不同的龍圖,喻示著中華多民族作為龍的傳人,有著團結、包容的品質,生生不息,旨在使得更多的人們參與到祖國建設之中,愛我中華,強我中華。
龍黔石先生筆下的《中華九龍壁》巨型國畫,篇幅巨大精美,畫作上嵌有山石、海水、流云、日出和明月等多種圖案,前后各有9條形態各異、奔騰在云霧波濤中的蚊龍,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形象生動,柯栩如生。
現正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祥龍瑞彩——博物館里過大年”展覽中,當代實力派畫家——中華畫龍第一人龍黔石多幅畫作,與中華文明史上來介紹龍來源與發展脈絡,講述龍與老百姓的諸多淵源和故事的,140多組珍貴古代龍文物,通過“龍的足跡”、“龍寓吉祥”、“龍的傳人”三個主題單元正在展出。
以“龍騰華夏”文明史為主題的中華龍文化研討會上,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與方向講述了龍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龍形象的演變與中華龍文化的形成,以及中華龍精神的傳承。這個從遠古走來,向未來奔去的集體智慧的產物,將鼓舞和鞭策龍的傳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創造出新的奇跡。龍作為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奮發開拓、自強不息的精神的象征。龍自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承載了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寄托和信念追求,包容團結、堅忍不拔、不畏艱險、銳意進取。
龍形象的演變與龍文化的形成,幾千年來始終與中華民族各個時代所共同經營締造的不同審美風格緊密相連。中國人喜歡龍,自古而然。翻開中國龍的歷史,其形象之多變令人目眩,千種姿態,萬般風流。它既是威嚴凝重的龐然大物,又可為蜷體蟠結的小巧玲瓏之形。由百花齊放到走向趨同,龍的形象保留著某些基本特征的同時,又經歷不斷改造,而具有了濃厚的時代特色,并賦予了多彩的人文內涵與寓意。龍是數千年來中華各族人民集體智慧的創造,龍的起源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起源,龍見證了朝代更迭,龍的藝術發展變化透露了中國各時代的藝術面貌。龍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讓我們的精神萬世相延。(龍源 撰稿 )
附:中華九龍壁資料介紹
九龍壁
九龍壁是影壁的一種。即建筑物大門外正對大門以作屏障的墻壁,俗稱照墻、照壁。影壁是由“隱避”演變而成。門內為“隱”、門外為“避”,以后就慣稱影壁。
九龍壁是我國特有的建筑形式,有一龍壁、三龍壁、五龍壁、七龍壁、九龍壁等多種形式,而以九龍壁最為尊貴。九龍壁通常建在帝后、王公居住或經常出入的宮殿、王府、寺院等建筑正門的對面,是我國照壁建筑的進一步發展。龍壁有磚雕、泥塑、彩繪、琉璃等多種形式,而以琉璃燒制的色彩最艷麗、藝術價值也最高。
九龍壁寓意
陽數之中,九是極數,五則居中。“九五”之制為天子之尊的重要體現。整座影壁的設計,不僅將“九龍”分置于5個空間,壁頂正脊亦飾9龍,中央坐龍,兩側各4條行龍。兩端戧脊異于其它廡殿頂,不飾走獸,以行龍直達檐角。檐下斗栱之間用九五45塊龍紋墊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蘊含多重九五之數。此外,九龍壁的壁面共用270個塑塊,也是九五的倍數。為了不損壞龍的頭面,分塊極為講究。只有悉心的設計,高超的技藝,才能達到如此精湛的效果。
我國現有三大九龍壁
目前,北京北海九龍壁、北京故宮九龍壁和大同九龍壁合稱“中國三大九龍壁”。龍黔石先生歷經四年之久畫出并展示的九龍壁為北海九龍壁。
北海九龍壁
北海九龍壁是清代乾隆年間所建,建于公元1756年,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北海九龍壁是研究清代琉璃結構建筑的重要史料。
北海九龍壁面闊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體魄巨大精美,壁上嵌有山石、海水、流云、日出和明月圖案,底座為青白玉石臺基,上有綠琉璃須彌座,座上的壁面,前后各有9條形態各異、奔騰在云霧波濤中的蚊龍浮雕。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形象生動,柯栩如生。壁東面為江崖海x、旭日東升流云紋飾,西面為江崖海水、明月當空流云圖像。壁頂為琉璃筒瓦大脊龐殿頂,大脊上飾黃琉璃流云飛龍紋。影壁用424塊預制的七色琉璃磚砌筑而成,色彩絢麗,古樸大方,是清代琉璃結構建筑中的杰作。
九龍壁上的龍
北海九龍壁除了壁前壁后各有9條醒目的戲珠蟠龍外,壁的正脊、垂脊和其他一些建筑構件等地方都有龍的蹤跡。九龍壁頂呈“廡殿式”,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正脊前后各有9條龍,垂脊左右各有一條龍,正脊兩側有兩只吞脊獸,它的身上前后也各有一條龍,這樣五條脊上就有30條龍。
建造典故
北海的九龍壁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56年。建后的九龍壁雄渾壯觀,雖歷經200多年風雨侵蝕,顏色依然十分鮮艷。《前清舊王孫南北看》一書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北海九龍壁的龍是有靈性的,第九條龍曾經動了起來。唐魯孫在《前清舊王孫南北看》一書中提到,乾隆二十一年的一天,北海九龍壁前佛光普照,空場上擺放著香案、香爐,香案前有一黃色的蒲團,一高僧端坐在蒲團之上,數百人在虔誠觀看,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原來,西藏密宗高僧正在給九龍壁開光。當滿天祥云繚繞、晚霞映紅了半邊天際時,奇跡出現了。有人把手帕丟到第九條龍的頭部,就見此龍通了靈性,龍眼、龍須都動了起來,把手帕吸著不放,仿佛要從壁上騰飛到天空。書中記載的當然只是一個傳說,但是卻反映了中國人希望龍具有靈性,能夠保佑大地風調雨順的良好愿望,同時也說明北海的九龍壁做工是何等的精湛。 其實九龍壁的龍并不會動,但是它還真的能給人飛動的感覺。每當正午陽光掠過,光影縱橫、龍騰海上,九條龍就仿佛動起來一樣,栩栩如生。這種現象的產生,還要歸功于琉璃磚。九龍壁運用當時中國獨一無二的七彩琉璃磚,它顏色鮮艷,經久不退,加上光的反射作用,讓觀者覺得龍好像活了起來。
北海九龍壁在北京北海公園的北岸澄觀堂東北,面對太液池,遙望瓊華島,翠柏掩映,石徑相通,優雅的環境和獨有的建筑藝術,好似珠聯壁合,使北海九龍壁極負盛名。它與大同和故宮九龍壁不同,是由彩色琉璃磚砌成的,南北兩面各有蟠龍九條,戲珠于波濤云際之中,色彩明快,造型生動,是數百年來的精美建筑。這座九龍壁長25.5米,高6.9米,厚1.42米。從正脊、垂脊到簡瓦、隴垂都飾有形態不同的龍,總數競達635條之多,這在九龍壁中可謂首屈一指。關于該壁的建筑年代,一說建于明萬歷年間,為明神宗的生母李艷紀所建,是大西天經廠門前的照壁;一說建于清初,為大圓鏡智寶殿真諦門前的照壁。經廠和智寶殿都是皇室譯經藏書之地,九龍壁是為了鎮壓火神防范火災而建的。
每當朝陽升起,金光萬道,九龍壁涂上了一層耀眼的光輝,巨龍仿佛沖破霧靄,騰身游動起來。隨著晨霧的消散,九條龍更加絢麗,萬縷金光在龍身上閃耀,龍身抖動,昂首擺尾,盤繞彎曲,在海波上翻騰,在流云中穿行,猶如真龍再現,宛然如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