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加索作品
近日另中國藝術界再次沸騰的所謂盛事莫過于在成都舉辦的畢加索作品巡展,主辦方在微博瘋狂轉炒,再次暴露了中國藝術界的諸多問題。畢加索作為在現代藝術中旗幟性符號的藝術家,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藝術成就多么高這個狹隘的學術命題,更多的則是來到中國之后對中國藝術各界的影響,讓我輩猶恐不及。
自運輸開始,不斷的數字就被主辦方的工作人員在微博上來回熱轉,沒別的就是保費多少多少。我們又創造了藝術品保險之最之類。沒錯,是,貴。真貴!不是不差錢,而是太有錢了!觀眾傻了,簡直都沒詞兒能形容我們由數字帶來得興奮了,我想起來了郭德綱相聲里總用的套詞:“怎么這么好啊,唉,你說怎么這么好啊!”無怪乎前兩天王林先生發表的文章題目:《無恥的浪漫——中國藝術之怪現狀》。
本人雖沒出過國,沒見過大世面,沒見過那幾乎要被碰到云端之上的畢加索真跡,但我想問:你們真覺得畢加索的作品那么好么?價值真那么高嗎?我問過一些學生你們為什么覺得畢加索厲害,他們的回答就是背書,藝術史怎么寫的就怎么說。你若問他為什么藝術史上這么寫,就答不出來了。他問老師教授之后告訴我:要看當時的社會背景,藝術史的上下文關系。
試問:藝術史的撰寫者和藝術家的上下文有誰能給我真正捋順說清?
記得畢加索說過這么句話:我十幾歲就畫得象拉斐爾一樣好了,但是我卻花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按他的意思我實話實說:我沒到十歲時候就畫的像畢加索一樣好了。但卻得多花點時間,去學習像沃霍爾那樣賣畫。親,你同意么?
我想和學生朋友們說的是:千萬不要過分迷信老師教授,他們的博士論文都沒弄明白,有很多問題到現在還是探討中的狀態。你能看到的都是表象,因為當代社會中的人已經沒有深入了解的、探索的、搞學問的態度,人云亦云才是我們的傳統,文章發表在“重要核心期刊”上才是教師們的升職標準,也是我們的學校制度。當然與畢加索有關的還有拍賣會和收藏家,下面我們聊聊它們的事兒。
收藏家們漸漸也不傻了,富人里邊大部分都是人精,我相信真正懂藝術品的沒有多少,我也從不認為在藝
博會上砸大錢買東西的藏家就有多熱愛藝術品。無非是人家的奢侈品和交際話題所需。我可以下個斷定:中國藝術市場上的超級藏家全部依賴于畫廊老板和藝界活躍的專家教授。真正憑自己的眼光判斷和買作品的不能說一個沒有,但一定是鳳毛麟角。他們雖然不懂藝術,但對于掌控和抬高資本價值的方法爐火純青。無論是畢加索也好,達利也好,對于收藏家和操盤者來說:拉高價格才是正經事兒。使進場或即將進場的富豪認為我的收藏中有畢加索就牛掰。“畢加索作品我得買,瞧見沒,哥們兒有!”拍賣會則扮演著操盤手加公關人的角色,既復雜也簡單:征集和宣傳的事要高調,真品還是贗品的事要低調。
他山之石是可以攻玉,但是也可能毀譽。一味的把畢老師作品抬得一高再高,并不見得就有好處。上世紀被美國人玩慘了的日本經濟最能說明問題,沒猜錯的話梵高大哥內《向日葵》——現在還掛日本墻上呢吧?
我認為畢加索大展的最有意思的就是“匯集國內一流學術權威的高端學術論壇”,一看這宣傳口號就知道是企業贊助的,中國的企業巨愛這種詞兒“權威”、“高端”、“一流”等等。如果單論畢加索作品還有什么可討論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各位,單是中國國內,目前有關畢老師的著述太多了,如果摞成摞兒,比范曾的著作不知要高出多少。這一點恐怕與會的學術權威們都心知肚明,哪還有什么可聊的呢?無非按中國特色的學術研討會流程:中外寒暄——領導致辭——權威互捧——致感謝詞——圓滿成功。
不用看我也知道這次展覽必將是成功的展覽,往小了說它見證了中國民營企業發展還不錯的經濟狀況,往大了說它直接代表了中國企業正式與世界級藝術大師成功牽手,簡直是中國經濟與藝術鑒賞的全球化范例!
我們真的要迎來文化大發展了,不信你看,畢加索還沒正式開展,沃霍爾緊隨其后,也要來中國了!歐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