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術出現之時,曾經有人認為攝影將會完全替代繪畫。100多年過去了,攝影并沒有“消滅”繪畫,相反,二者的關系在有些時候卻日益緊密。如今美術界一個常見現象是:“參照他人拍攝的照片進行繪畫創作,尤其是采用寫實手法創作的油畫與原照片高度相似。”這個現象本身就具有爭議:繪畫者的行為屬于合理借鑒,還是屬于對他人攝影作品的復制、臨摹抑或改編?
中國美術學院攝影系主任薛華克因此將畫家燕婭婭告上法庭,后者以擅長畫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人而聞名。薛華克認為,燕婭婭使用他拍攝的照片進行直接演繹,是一種侵權行為。日前,北京朝陽區法院為此還專門召開了研討會。
畫家能不能使用攝影作品,這樣的繪畫又算不算是“創作”呢?記者為此采訪了南京的畫家和攝影界人士。
畫家攝影家各有說法
據網上的報道,薛華克在起訴書中稱,早在2005年,燕婭婭向他索要作品欣賞,他將一些作品洗印件或書籍贈與燕婭婭。此后,他陸續發現燕婭婭將他的8幅攝影作品演繹為油畫并進行展出拍賣。其中的4幅分別以二十余萬至三十余萬元的價格拍賣成交。
而燕婭婭則辯稱,涉案作品是她獨立創作的作品,她的畫作和薛華克的照片有相似,是因為她與薛華克是結伴去采風的,她在作畫的同時薛華克也在拍照。燕婭婭認為,薛華克一張照片的市場價值只有幾十塊錢,而她的油畫市場價格是幾十萬,這絕不是僅僅去臨摹照片而產生的價值。
北京市朝陽區法院為此召開的研討會上,專家對于的燕婭婭的油畫是否侵權,并沒有給出明確結論。
這是油畫界常見現象
“這是如今美術界的一個常見現象!”南京油畫界的一位藝術家告訴記者。“據我所知,對著照片畫畫,百分之八九十的油畫家都在這么干。以前通用的古老方法是,對著模特或者風景寫生,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再創作?,F在只不過是把模特換成了照片,也沒啥不正常。”這位藝術家說,拿風光油畫來說,有的畫家喜歡背著寫生夾現場寫生,有人則喜歡拍攝大量照片,回到畫室后對著照片創作,“這已是業界熟知的行規了!”據記者了解,這幾年在網絡上,被網友“曝光”的“油畫攝影雷同事件”也常有發生。但是,如果幾乎一模一樣的攝影作品和油畫作品分別是兩個藝術家創作的,且油畫的市場價格往往大大高過攝影作品,往往容易產生糾紛。
著名當代藝術家曾梵志就曾經“中招”。2011年5月28日,他的油畫《豹》在拍賣會上以3600萬港幣成交。29日深夜,網友“奚志農”在微博爆出曾梵志拍了3600萬元港幣的《豹》和英國攝影師此前所拍攝的一幅《風雪之豹》如出一轍 ,引發網友熱議,多名網友直指曾梵志涉嫌剽竊,并為買家叫屈。也有畫家指出,“這種依照照片畫油畫的手法,在當代藝術領域是很正常的做法,網友是因為不了解才會質疑的。”
簡單重復算是“抄襲”
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林逸鵬對記者說:“當今,把照片畫成油畫似乎成了一種風氣,不僅畫自己拍的照片,還經常畫別人拍的照片,這些行為是否構成抄襲?如果是用畫家本人拍的照片自然與抄襲無關,至于照搬自己拍的照片是否就能成為藝術,則是另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
林逸鵬認為,畫家利用別人的攝影作品進行創作時,關鍵是要看利用者是簡單的重復,還是另有創意。如果是簡單重復,沒有新創造,不管你是用油畫還是其他手段重復,只能算抄襲。如果把別人的照片甚至是別人的作品,僅僅作為利用者創作中的一個素材,最后創作出能體現自己的思想、與應用的素材明顯不同的作品,就不能算抄襲。
“事實上,利用照片進行繪畫創作的歷史已經很久了,但絕非簡單的用油畫技術復制照片。”林逸鵬舉例說,七十年前美國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的《二十五個顏色的瑪麗蓮?夢露》就是依靠照片重新創作的畫。其他波普藝術家,也經常用現成的圖片、文字等材料粘貼在自己的作品中;眾所周知的達達主義領袖杜尚的作品《L.H.O.O.Q?!?法文意為“她的屁股熱烘烘”),是直接在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印刷品上面給蒙娜麗莎加了幾撇小胡子,意在顛覆傳統美學。僅僅是略加改動,就成為舉世名作,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說杜尚抄襲或者剽竊了達?芬奇的作品。因為加了幾撇小胡子的《L.H.O.O.Q?!繁磉_的含義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表達的含義絕非一回事。
“因此,衡量是否屬于抄襲,作品中有無超越所用材料的、有價值的創造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照片是用來保留記憶的
“現在有許多畫家,借用了他人的攝影作品,用油畫的手法進行幾乎沒有差異性的制作,其區別僅僅在于所使用的工具以及畫面少量的無關緊要的挪動。這類作品無疑應該屬于抄襲。我們知道,在寫論文的時候引用別人的文章都要注明出處才不算剽竊。因此,那類畫家最起碼應該征得被使用作品作者的同意,這是一個最起碼的素質,也應屬于知識產權保護范圍。”
記者采訪的另一位油畫家趙凈也指出,如今大部分畫家在創作時都離不開照片,因為照片能幫助畫家保留記憶和信息,這個方法本身無可厚非。“如果畫家僅僅按照自己的照片來復制,則毫無意義,如果復制的是別人的攝影作品,則容易產生糾紛!”趙凈說,真正的藝術家會借助攝影作品來保存記憶,激發靈感,并在再創作中加入自己的觀念,從而產生一幅獨具個性的作品。
不過,藝術家的觀念卻是難以捉摸、很多人并不能輕易看出的東西。“其實也容易判斷,如果攝影師的照片和油畫家的畫作,兩者幾乎一模一樣,就連光影效果都沒有區別,就可以視作抄襲。因為攝影強調用光的藝術,怎樣用光其實是一幅攝影作品獨有的標志。”記者采訪的一位攝影師說。
“放大的假照片”為何有市場
那么,為什么這兩年“油畫攝影雷同事件”頻頻發生呢?評論家朱其曾表示,在一些收藏家的鼓勵下,有些臨摹照片畫出來后,偶然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于是,很多畫家就紛紛模仿、走捷徑。長此以往,藝術家的創造力、想象力都將萎縮殆盡。
對此,林逸鵬表示,現在有許多看上去很逼真的油畫,實質上是一張放大了的假照片。這種用照片放大變成油畫的過程,從技術的層面來講也是很初級的,沒什么意義。而從藝術價值上來談,那就更不值一提,同時也反映了購買者欣賞水準的庸俗和低下。
“這種如實描寫的逼真的表現技法,在藝術史上早就是一個過去時的藝術風格。因此,要真正抵制和消除這類用照片放大復制成劣質油畫的現象,關鍵是要提高收藏者的眼光,使這類假照片失去生存的土壤。”林逸鵬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