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80年代早期生人,從小接觸古玩、玉石。后留德攻讀電子信息技術及計算機專業,目前專門從事玉石生意。
瘋狂的翡翠
作為玉石之王的翡翠,近年價格瘋漲,勢頭驚人。尤其中高檔翡翠價值平均每年翻一倍到數倍,以筆者自己在廣東玉器市場拿貨為例,一條成色較好的掛綠糯種手鐲2010年10月份購入花了3萬元,而2011年10月份再去,已經漲到7萬元左右。增幅之大,讓人瞠目結舌。
讓翡翠瘋狂的主因就是游資炒作。
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近年來,大量游資涌入翡翠原石市場。緬甸公盤上出現大量手握重金的陌生面孔,他們中的部分人甚至對翡翠一無所知,但卻一次次地刷新著成交價的最高紀錄。以前常光顧公盤的老翡翠玩家們當今只能“望翠興嘆”。
在最近一次的緬甸毛料公盤上,一件6.3公斤的春色玻璃種毛料被炒到了1.9億元人民幣,合300多萬元一公斤。這是緬甸政府舉行公盤以來出現的單件重量最高價,連緬甸最大珠寶公司的老板們都感到不可思議。
現實就是如此滑稽——一件東西,如果連賣家都覺得貴,還有一群人搶著買,那這市場里的人是不是都瘋了?
在國慶節前,很多經銷商都會為“十·一“黃金周備貨。本應是進貨旺季,但很多人空手而歸,因為廣東市場的貨品漲幅之大讓他們實在無法接受。上周還賣1萬元的東西,十天半月后再去已叫到10萬、20萬。如果不買,下次來時價位可能更高。如果忍痛買進,這樣的價位什么時候能銷出去又是個問題,因為大眾的心理價位還遠遠沒有跟上。
在這樣瘋狂的漲幅面前,零售價相對拿貨價是永遠滯后的。就算能僥幸賣出,以后再以同樣價格也進不到相同品質的貨了。這些現象導致現在零售商的資金被套牢,貨物品質也步步下滑,被行內人士無奈地戲稱為“賣出一頭牛,買進一只羊,越做越抽抽”。貨到底是進還是不進?進了之后賣還是不賣?已經成了讓零售商們苦惱糾結的問題。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許多媒體依然宣傳資源枯竭怪論,最常提到的一句話就是:“翡翠資源已經接近枯竭啦!” 然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據行內人士提供的資料分析:緬甸可供開采翡翠原石的區域有將近3000平方公里,而目前實際開采區域才僅僅400平方公里,剩余地方保守估計還能采200年。不知所謂枯竭論從何而來。
對于普羅大眾投資翡翠,我有以下建議: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買中高端品種,增值、抗跌的能力都比較強。翡翠本身就是種“兩極分化”很嚴重的玉石,品質好的天價,差的幾十塊錢就能買到。低端翡翠升值空間很有限且難以出手,在這上面花錢基本等于白扔。如果您只是單純為了佩戴、裝飾則可隨意。
我要提醒想在翡翠市場撿金磚的人們一句話:世界上沒有只漲不跌的東西。再大的氣球吹到一定程度也會破掉。叔本華說過:“一切樂觀主義都是蠢人的空話。宣揚那種愚蠢、荒謬的樂觀主義,不但是荒唐的而且是有罪的。面對嚴酷的市場變化的現實,盲目的樂觀主義或者缺乏直面現實的勇氣,都是對現有艱難生存環境的漠視,畢竟相當多一批人會被淘汰出局已經是將要面臨的最為真實的現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