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書法是漢字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中國文化的符號。傳統的中國書法發展到當下,會有什么樣的新的發展?今天我們將和知名現代書法家、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冬齡,一起探討這樣的問題。
不久之前在浙江杭州,一場題名為“書非書”的國際現代書法藝術展吸引了眾多喜歡書法、或者不熟悉書法但是喜歡時尚的藝術愛好者,因為在這個展覽中,傳統的書法不再拘泥于傳統筆墨紙硯的表現形式,而是和繪畫、裝置、舞蹈、行為藝術等等現代藝術門類跨界合作,讓傳統書法有了新的內涵和外延。
距離第一屆“書非書”現代書法展覽,時間已經過去五年,而對于陪伴著“書非書”和現代書法一路走來的王冬齡來說,觀念的探索與尋問,卻遠遠不止五年。一直以來,他都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他說:“作為一個知識人,他是從小都要拿毛筆的,所有寫東西,都是用毛筆來進行的,一直寫到他很老很老。而今天來說,我們現在用硬筆,更多的年輕人用電腦,所以從今天來講,書法存在大的生態環境不一樣了,變了,書法又是中國最優秀的、傳統的文化藝術,怎么樣在今天發展、生存?”
王冬齡早年師從“草圣”——“草書之圣”林散之,后來又接受陸維釗、沙孟海、諸樂三三位書法大師親自授課,有書畫評論家贊稱其書法線條遒勁、隱隱散發出豪放之氣。雖然其傳統書法造詣一直受到好評,但他更愿意和其他門類的藝術家一起致力于傳統書法的創新、突破,使之能夠和現代藝術對話。藝術家們的想法和創意在“書非書”現代書法展上得到體現。王冬齡說:“我們做了兩屆的‘書非書’的展覽,策劃就是許江院長和我,我們覺得作為中國美術學院,最早開辦了書法專業,我們應該為書法的發展做點事,思考點問題,我們做‘書非書’就是把傳統意義的寫字,把字寫好,到今天,更強調書法是一門藝術,它不僅是中國最傳統的藝術,它又可以跟當代藝術對話,它又可以成為當代藝術的門類。”
從第一屆“書非書”所展示的平面、立體、雕塑、裝置、影像、觀念等多種藝術門類,再到如今第二屆“書非書”展覽新增的服裝、舞蹈、攝影等更多藝術形式,中國書法跳出簡單的筆墨紙硯的材質,單一的白紙黑字的表現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認為:我們一方面要繼承傳統,要堅持書寫,另一方面我們在拓展,所以書非書就是用書法的這樣一種眼光來看待任何藝術。
在展覽中,臺灣舞蹈家林懷民和他的“云門舞集”,以現代舞的方式演繹書法的線條;服裝設計師吳海燕更把王冬齡的書法“穿”在了模特身上,吳海燕介紹:“這次其實我跟王冬齡老師一起合作,他的書法以及我們染織、服裝結合一起來做,帶有點行為的、現場表現的藝術。”
在“書非書”現代書法展覽上,各種藝術門類以各自獨特的語言,賦予書法無限的可能性,在高度圖像化的時代,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國書法不僅僅是寫字、題字,它更在無限寬廣、多樣的藝術空間里,尋求內涵的多變。
由王冬齡擔任策劃的“書非書”現代書法作品展覽體現了書法和其他藝術門類、其他藝術手法相融合、體現傳統書法的創新。致力于現代書法的開拓、探索,一直是王冬齡的追求。上世紀的1989到1992年,王冬齡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西方學生寫書法,而這些學生根本不識漢字,正是這段獨特的經歷給了他探索的靈感:他說:“有些外國朋友,他是不認識漢字的,但是他有其他的繪畫的修養,那么,實際上書法就純粹是作為一種藝術在教他們的,這就是跳出了書法之外在教書法,我覺得中國書法真的是很博大精深的藝術,它中間的有些東西是可以讓西方人吸收和分享的,比如說我們這個造型藝術,平面方面,中國書法的線條是世界上最細膩和豐富的一個線條,它很有表現力,因為它細膩又富有變化,所以它承載作者的審美情感、情緒,甚至包括精神都能承載。”
“跳出書法教書法”,說明中國書法可以和不同地域、門類的藝術融會貫通。無論是現代書法,還是當代藝術,越來越強調觀念對于物質形態的超越。王冬齡認為,中國書法不能過分強調它的特殊性和身份性——只有中國人才能看得懂的文字,他希望傳統書法能夠拓展內涵和外延,能夠和當代藝術對話,從而為更多的現代人所感知、所了解。
多元化的書寫體驗,對傳統書法而言,是挑戰、有時甚至是顛覆,因此爭論之聲也不時響起。王冬齡說自己并不畏懼這樣的爭論,首先,他認為用傳統眼光來批評現代書法,是被固有觀念束縛的表現;其次,創新并不意味著顛覆、否定傳統,而是為了賦予傳統更強的生命力。他說:“因為傳統書法,有的人他的功力很好,但是他缺乏創造性,而且一種程式的東西,這個‘書非書’和我們現代書法研究中心實際上就是打破這個東西,致力于打破這個東西,也可以這樣講,允許探索和實驗,當然從我的理解,中國書法真的是博大精深,它蘊含了一種藝術的原創,它的資源非常豐富,可以這樣講,在當代世界藝術當中,這是一個還沒有很好開發的一個藝術的肥沃的土壤,這個是作為中國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應該要來作這個事情。”
早在2002年,中國美術學院就成立了中國唯一一個現代書法研究中心,最先推出了現代書法方向的博士課題,開展了實驗教學、論文選編等。當然作為書法家,最重要的感悟還是從藝術創作中獲得的:“以我來舉例,實際上我現在在做三種創作,一種就是傳統書法,一種就是現代書法,還有一種就是抽象水墨,像繪畫一樣。但是這個三種,在二、三十年前,它安生立命的地方是傳統書法,立足,扎根,然后我所能夠獲得的功力,獲得的一種視覺的靈感,很多都是來自傳統書法,但是我有在美國四年的講學經驗,日本一年,然后再去德國講過書法,所以有比較開闊的藝術的視野,所以說書非書不是說要否定傳統,我們怎么樣把傳統做得更好,然后能夠變化成新的東西。”
王冬齡說自己希望中國書法能像中國功夫、烹飪、太極拳一樣,被全世界所熟知,并且在世界當代藝術中一枝獨秀,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則必須通過藝術家們不懈的創新和努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