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漢民與他的隸書

精于篆書的吳稚暉

于右任與他的草書

譚延闿
民國時期,有四位書法家享譽書壇,他們也是當時政壇的風云人物。他們是吳稚暉、胡漢民、于右任、譚延闿。其中吳稚暉精于篆書,胡漢民工于隸書,于右任長于草書,譚延闿善于楷書。他們四位在當時可謂各領風騷,被譽為“民國四大書家”,也稱“真草篆隸四大家”。
工于隸書的胡漢民
胡漢民(1879~1936年),廣東番禺人。早年求學菊坡書院學海堂,20歲任廣州《嶺海報》記者。
胡漢民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范科,未久退學回粵任教。1905年再赴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評議部評議員、《民報》編撰。1907年隨孫中山先生赴河內,策動武裝起義。1909年任同盟會南方支部支部長,策劃廣州新軍起義及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時任廣東都督,后隨孫中山赴南京,出任臨時大總統府秘書長,旋回廣東任都督兼民政長。二次革命失敗后亡命日本,任中華革命黨本部政治部部長。1917年任廣州護法軍政府交通部總長。1921年任廣州非常大總統府總參議兼文官長,國民黨“一大”任中央執行委員,兼廣東省長。孫中山北上后留守廣州,代理大元帥職。1924年以后胡漢民主張反共。1925年8月因涉嫌廖仲愷被刺案,一度被拘,旋赴蘇聯考察。1927年4月與蔣介石合作反共,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國民政府并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1928年赴歐洲考察,回國后任立法院院長。1931年2月遭蔣軟禁,10月獲釋。后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反蔣精神領袖。晚年標榜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1935年胡漢民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次年5月2日在廣州病故。所著《三民主義的連環性》等,為國民黨闡釋三民主義的代表作。
胡漢民工書,能詩,擅文。精于隸書,尤工曹全碑。其作品90年代在國內市場上很少見,1996年翰海推出其《行書》立軸,以1.54萬元成交。步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書畫收藏的急劇升溫,胡漢民的書法時常在拍賣會上露面,但價格不高。2000年,其《隸書》立軸在榮寶獲價2.42萬元;2002年,其《行書七言四屏》在上海崇源獲價1.98萬元;2007年,其《書法對聯》在嘉德獲價2.8萬元,《節臨漢碑文字》在匡時國際獲價2.8萬元,《行書詞一首》在西泠印社(微博)獲價4萬元。2008年,其《隸書對聯》在北京永樂以3.13萬元成交。2010年,其《隸書七言絕句》在北京傳是獲價15.68萬元,價格突破了10萬元大關??傮w看,胡漢民書法作品的價格平平。
精于篆書的吳稚暉
吳稚暉(1865~1953年),字敬恒,江蘇武進人,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頗具特色而又有過較大影響的人物。
吳稚暉22歲(1887年)考中秀才,24歲(1889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后三次參加會試皆未中進士。曾在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和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任教。以后他還留學日本,去過英、法、德諸國,曾創辦里昂中法大學并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呼吁中國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讀方式留學。他學貫中西,愛國堅定,生活淡泊,致力教育,贏得了當時人們的崇敬。蔣夢麟稱贊他是中國學術界一顆光芒四照的彗星,胡適譽之為中國近300年來四大反理學思想家之一。196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3屆大會上舉薦他為“世紀偉人”。
有趣的是,吳稚暉一生追隨國民黨革命卻一生不入官門。1943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去世,蔣介石曾力邀吳稚暉為新主席,但被其推辭。他一生十分儉樸,視金錢為身外之物,通通用來接濟別人。他身邊唯一珍貴的東西就是他2萬多冊的藏書,還有從21歲開始日積月累而成的二三十箱文稿、信件、剪報。他的重要著作有《上下古今談》《荒古原人史》《二百兆平民大問題》《注音符號作用之辨證》《稚暉文存》等,在臺灣出版的有《吳稚暉先生選集》(上、下冊)、《吳敬恒選集》等。由于各種原因,大陸對吳稚暉的研究很少,實際上吳稚暉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如辛亥革命后,他積極提倡國語注音與國語運動,首創國音字典,開了中國拼音字母先河,極大地方便了國人識字。
在書法上,吳稚暉自幼學習大篆,作品線條靜穆,結體安然??箲饡r期,吳稚暉在重慶生活困難,于是便在重慶《中央日報》上登廣告,開始鬻字(賣字)。直到抗戰勝利回到上海,求購其書法者仍絡繹不絕,被人戲稱為“書畫托拉斯”。由于其篆書享有很高聲譽,他常與張大千等名家合作,書畫合璧,交相輝映。新中國成立前夕,吳稚暉去了臺灣,于是漸漸淡出了人們視線。
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藝術品拍賣興起后,他的書法作品在市場上幾乎看不到。近幾年,隨著字畫收藏的急劇升溫,拍賣場上偶爾也能見到吳稚暉的作品,但價格不高。2002年,其《篆書八言對聯》在華辰獲價1.98萬元;2005年其《書法對聯》在東方國際獲價1.32萬元;2007年其《行書六言對聯》在上海泓盛拍得1.56萬元,同年,《篆書五言對聯》在上海崇源獲價1.32萬元。2010年,其《篆書五言對聯》在福建東南以3.3萬元成交,但總的來講價格不理想。
長于草書的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年)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驅、詩人、書法大師。早在上世紀20年代便有“北于南鄭”之稱(“南鄭”指鄭孝胥)。
于右任,陜西三原人。11歲入名塾毛班香先生私塾讀經史、學詩文,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16歲以第一名成績考入縣學,成為秀才,并被陜西提督學政葉爾愷譽為“西北奇才”。19歲后得識學貫中西的朱佛光、經學大師毛俊臣,以師禮事之,謁見關中國學大師劉古愚先生。1903年以第10名中舉,后入震旦學院,1905年與好友劉覺民等人先后創辦復旦公學和中國公學,籌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以宣傳資產階級革命主張。1906年在日本遇孫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會,從此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辦《民呼報》《民吁報》《民立報》,為民請命。辛亥革命后,于右任先后在南京政府任職,北伐后長期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被譽為“監察之父”。1936年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書》,創造出標準化的草書體系,并使草書兼有實用與審美兩種功能。1949年到臺灣,1964年病逝于臺北。
于右任1932年于在上海發起成立“標準草書社”,邀集劉延濤、胡公石同好研究整理歷代草書,提出了“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項原則,在融匯章草、今草、狂草各體和廣泛吸取歷代大家精粹的基礎上創立了影響深遠的“標準草書”。標準草書的創立,給形體無定的草書定了型,在草書的規范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
于右任先生的書法藝術,大體可分前后兩個時期。早期工行楷,以魏碑為基礎,取舍變革,并參入篆、隸、草法,開拓了險勁峭撥的書勢,在沉著灑脫的筆法中,呈現出豪放磅礴之氣。晚期之作更為精湛,形美筆簡,儀態萬千,出神入化,令人目不暇接。林語堂曾說:“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察院長于右任的人品、書品為最好模范,于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于其書法的成名。”于右任也是一位著名愛國詩人,他的詩、詞、曲都有很高造詣,一生寫下近900首詩。
于右任的書法作品很多,民國時期就很有銷路。國內改革開放后,海峽兩岸同胞都視“于草”為瑰寶,能得其寸楮片紙,均奉若拱璧。80年代開始于右任的書法作品進入海外拍賣市場,90年代活躍于大陸拍賣市場,1993年他的《行書》在首屆朵云軒拍賣會上以2.2萬元成交;1994年他的《草書》和《行書四屏條》被佳士得分別拍至2.53萬港元和7.67萬港元。以后,于右任的作品價格大多在1萬至3萬元之間。他的作品頗被市場看好。如在2002年中國嘉德(微博)拍賣會上,有5幅于右任的作品亮相,結果全部拍出,其中他的《行書七言對聯》和《行草四屏條》分別拍至3.08萬元和4.62萬元;2003年他的《草書》被北京華辰拍至17.6萬元,同年他的《行書杜甫詩》在上海崇源獲價10.34萬元。2007年草書《石鼓歌14屏》在長風以128萬元成交,首次突破百萬元大關;2009年《行書五言聯》在中貿圣佳獲價112萬元;2010年二件《草書4屏》在中國嘉德和北京誠軒分別獲價218.4萬元和173.6萬元,創下了于右任的書法價格新高。由于于右任的書法成就很高,影響很大,后市尚有市場潛力,投資者和收藏者可作重點關注。
楷書精絕的譚延闿
譚延闿(1880~1930年)是民國初期著名政要、書法家,與陳三立、譚嗣同并稱當時“湖湘三公子”。
譚延闿字祖安、祖庵,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其父譚鐘麟為進士,曾任陜西巡撫和陜甘、閩浙、兩廣總督等職。他聰穎好學,5歲入私塾。其父規定他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1893年,譚延闿到長沙參加童子試,考中秀才。1904年,譚延闿參加清末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4月參加殿試,列為二等第35名,賜進士出身。1907年組織“湖南憲政公會”,積極推行立憲,成為立憲派首領。1909年10月任湖南咨議局議長。1911年武昌起義后,任湖南省都督。1912年9月兼湖南省民政長。其后加入國民黨,任支部長。1916年8月后任湖南省長兼督軍、湖南參議院院長。二次革命中保持中立,被袁世凱免職。袁死后,任湖南省長兼督軍、省長。1922年投奔孫中山先生,再次加入國民黨。1923年后任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大本營內政部長、建設部長、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1924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兼大本營秘書長。1925年7月任廣州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兼軍委會常委,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9月署理廣州國民政府軍事部部長。1926年1月被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3月代理廣州國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7月又代理國民黨中央黨部主席。1927年9月寧漢滬三方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任大會主席。1928年2月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至10月,轉任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
譚延闿八面玲瓏,善測政治風向,從三次任湖南總督到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到最后出任第一任行政院院長,有“政壇不倒翁”之稱。譚延闿善詩工書,自小就開始臨習顏書,并以顏書著稱于世。譚延闿字如其人,有種大權在握的氣象,結體寬博,顧盼自雄,不論擘窠榜書,還是蠅頭小楷,均極精妙。從民國至今,寫顏體無出譚延闿右者。
譚延闿的字民國時期就在市場上流通,由于政治地位高,加上顏字寫得特別好,很受藏家的青睞。建國后,譚延闿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90年代藝術品拍賣興起后,譚延闿的書法很難在市場上見到。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書畫收藏的急劇升溫,譚延闿的書法作品開始在國內著名拍賣會上露面。2005年,其《書法對聯》在嘉德以4.51萬元成交,《行書四屏》在西泠印社獲價4.4萬元;2006年,其《行書古樹賦》在西泠印社獲價3.85萬元;2007年,其《行書七言聯》和《行書古詩》在西冷印社分別獲價5.57萬元和4.25萬元;2008年,其《楷書五言聯》和《楷書八言聯》在嘉德分別以2.8萬元和6.94萬元拍出;2010年,其《前賢書論集》在北京傳是獲價12.32萬元。目前,譚延闿書法精品的價格大多在5萬元以上。
從吳稚暉、胡漢民、于右任、譚延闿的書法成就和目前市場表現看,于右任的書法成就最高,影響最大。譚延闿的顏字第二,吳稚暉、胡漢民第三。在市場的價格上,于右任的書法價格無疑遙遙領先。其次是譚延闿、吳稚暉、胡漢民,由于他們的作品價格偏低,似乎已經淪為市場上的冷門人物。未來于右任的作品將繼續走紅海內外市場,而譚延闿、吳稚暉、胡漢民書法的價值還有待市場進一步的挖掘,投資者和收藏者不妨可以多加關注,畢竟他們都是那時的風云人物,其作品不僅有藝術觀賞價值,而且有歷史和文獻價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