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一切商品的價格都取決于供給和需求,藝術品也不例外。在宏觀經濟發展狀況、利率、匯率、通脹、流動性,以及相關市場、產業政策等因素制約之下,藝術品的供求會達到相對均衡點,并形成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
商品的價格與供給之間,存在著明確的互動關系。
一般而言,商品價格的上升會導致供給量的增加,反之,商品價格的下跌會導致供給量的減少。不同商品供給量對價格變化反應的靈敏程度并不相同,經濟學稱之為“供給價格彈性”。有些商品(比如汽車)富有彈性,供給量對價格變化反應較大,價格漲跌后供給量會迅速增減。有些商品(比如糧食)缺乏彈性,供給量對價格變化反應較小,價格漲跌后供給量的增減幅度不大。有些商品(比如海灘土地)無彈性,供給量不隨價格變化而變動,價格漲跌后無法增減供給量。
藝術品的供給彈性有多大呢?這要看它的稀缺性如何。
稀缺性強的精品因為總量有限,它的供給接近無彈性。
商品供給彈性主要由調整供應量的難易程度決定,增減產量所需的成本越小,供給彈性就越大。反之,供給彈性就越小,直至無彈性。藝術精品除了極少數屬于當代藝術家的直接供應外,更多的是存量藝術品。因為它們通常創作技巧高、難度大,凝結著創作者的超凡智慧和修養,又往往是出自名氣顯赫、功底深厚的藝術家,所以,它們在問世時就彌足珍貴,經過歷代消磨后更不可多得,增加供應量的難度極大。
對于供應量有限的商品而言,當交易量少時供給彈性較大,價格的上漲會引起供給增加,價格很容易被新增的供應平抑;但在交易量大時,供給彈性會降低,導致價格迅速上揚。我們看到,在藝術市場啟動初期,因為交易量不大,價格徘徊了很多年;而近年交易量急速放大后,供給量很難大量增加(很多拍賣行不得不到海外征集),價格飆升便成了必然。
至于非稀缺性的普通藝術品,則是另一番情形。
許多商品在短期內不容易調整供給量,但在長期內,隨著廠商的生產規模以及廠商數量的調整,會對價格作出較大反應。近年,中國畫的創作規模,便隨著市場需求增大而迅速膨脹。不過,正像藝術市場專家西沐認為的,由于中國畫市場浮躁之氣彌漫,年輕畫家不能耐住寂寞潛心創作,中年畫家名利心太重,老畫家心有余而力不足,結果,中低端從業人數激增、精品鮮見、行活及涂鴉之作充斥市場。大量在拍賣、展覽、展銷、畫廊、網絡中叫賣的,正是這種非稀缺性的普通作品。
普通作品的過度供應,必然讓價格大打折扣。
在2011秋拍的頹勢中,普通作品已顯現危機。與珍品依然競買激烈形成對比,買家看淡非稀缺性藝術品。收藏家郭慶祥認為,炒作資金陸續被擠出市場,收藏已經進入理性階段,未來,批量生產和流水線作品將逐漸淡出市場。明河投資總經理張翎則說,股票市場初級階段垃圾股遍地,藝術品市場同樣是滿目贗品和當代藝術家的批量畫作,在市場不斷成熟后,垃圾股會退市淘汰。
即便是稀缺性藝術精品,在資金量萎縮時也有價格下調的危險。
稀缺性藝術品因為供應彈性極小,它不僅在價格上升時難以增加供給,在價格下跌時也難以減少供給。2011年經濟緊縮后,流動性已經成為投資者衡量資產的重要標準,張翎認為:“頂級藝術品的玩家實際上就那么幾位,上千萬的東西如果到了需要兌現的時候,對手盤面上也同樣急于用錢,這導致藝術品的流動性瓶頸非常明顯”。目前的市場并沒到大量拋售的時候,北京傳是總經理賀新春認為,一些知名藏家拿出的藏品僅占自己藏品數量的1%-2%。盤面很小的藝術市場曾經由于投機資金的注入,價格暴漲,一旦發生資金出逃,稀缺性藝術品面臨的供給壓力同樣巨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