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國著名藝術大師薛林興的國畫《貴妃醉酒》獲得了2005巴黎盧浮宮法國國家沙龍展特別獎。消息傳出,在海內外藝術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特別是中國國畫能在世界頂級藝術展上獲獎,薛林興大師不僅為中華民族爭了光,同時也為中國畫走向國際市場作出了貢獻。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薛林興大師。
記 者:中國畫有著上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然而在國際市場上售價并不高,似乎還未得到世界藝術界的充分“認可”,請您談談這方面的看法和體會。
薛林興:中國畫走向國際市場,是每一個中國畫家的愿望。
我個人認為,一是進入日本,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日本經濟發達,有相當的購買能力。其次是東南亞,主要購買群為海外華人和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本土人士。第三市場是歐、美,主要對象是華人。
1993年,我旅居日本期間,世界大版畫展在東京舉辦。我國有三位大師級畫家的作品,被北京榮寶齋制成木版水印,出在參展之列,遺憾的是價格卻是三流的。而日本和歐、美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畫家,價格卻在我們之上。由新華書畫院主辦的一位中國大畫家的個人展,在東京新宿三越舉行,六天卻一幅也沒有賣出。前不久,一位在美國開辦學校的華裔朋友在互聯網上找到我,約在北京飯店吃飯聊天。他在美國做過多次大型華人畫家的展覽,但現在放棄了。說做這一行太苦,中國畫并不好賣,不賺錢。
不過,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者也大有人在;眾所周知,丁紹光、陳逸飛、范曾,包括我在東京時認識的王子江,聽說過的柯良。1988年,在日本岐阜市近鐵畫廊,我的畫展46幅作品全部售出,1992年東京東急美術館舉辦的《薛林興繪畫展》,售出60%以上作品。東京大丸畫廊首次與身為中國畫家的我簽約;東京一家美術會社要將我的作品做成版畫推廣。
記 者:那么,是哪些因素造成這種不同結果的呢?
薛林興:首先,我們分析中國畫的特點以及在國際畫壇中的位置。
嚴格地講,中國畫這個提法是不確切的。我們講的中國畫應定格在“水墨畫”上。水墨畫的發展又相應地產生了“文人畫”這個概念。從宋代梁楷的減筆水墨開始,到元代形成,明清成熟,約1000多年歷史。但它也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這期間,有兩個朝代屬于所謂的“外族”——即少數民族統治。當時漢族的大多數文人學士從心理上接受不了,有的棄官隱居,也有的憤世嫉俗,借助書畫的形式,來宣泄心中的不滿。又大多題字較多,文學性較強。對其稱為“文人畫”,這是主要原因。
會吸煙的人能夠品嘗煙的味道,會飲酒的人能夠分辨酒的優劣。要能理解和欣賞中國畫,也同樣需要懂得和理解中國文化。韓國人和朝鮮人的名字可以全用漢字。日本文字除了漢字就是漢字草書和楷書的偏旁部首。
1992年我在東京舉辦畫展時,從日本沖繩遠程來見我的一位畫家老太太說:“這次見到真正的老師了。”這說明了中國文化在東方世界的影響。
因此,與我們有著相近文化的國家與民族也就有較大的中國畫市場。
而對我們較遠的文化差異較大的歐、美國家和地區來說,他們看我們的文化、中國畫那就像觀天書一樣。知道好,但怎么好卻不知道。像大山那樣成為中國通的老外,畢竟是鳳毛麟角。
記 者:面對這種現實,我們應當怎樣做呢?
薛林興:“欲予取之,必先予之”。中國畫要想走向國際市場,必須學會用國際性的繪畫語言,即用英語講中國的故事。
有不少人對丁紹光的繪畫有非議,但丁先生在國際市場上是最成功的。陳逸飛畫的是油畫,西方世界是油畫的故鄉,因此他在美國成功也是自然的事了。范曾先生是文人畫的代表人物,他也是在日本達到其輝煌頂點的。我在去日本之前就以東方意蘊與西方繪畫的一些因素相融、交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所以較能得到國外收藏者的認可和關注。
通過以上分析,進一步總結,我認為中國畫與國際市場接軌,需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減少文學性,加強直觀性。中國畫講究意蘊和文學性,而提款又是中國繪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吳昌碩的畫面有兩到三處題字。文學性的藝術形式如小說、詩詞、散文等,更為直接。繪畫是視覺藝術,直觀性是繪畫更為純粹的語言。
二、加強色彩感。人們來到這個世界,進入視覺領域的首先是色彩與形象,帶有普遍性。筆墨是從毛筆這個特定工具中演化出來的特殊效果。色彩是具有情感作用的,紅色的熱、黃色的光明、藍色的神秘、綠色的生命感,是全人類共同的感覺,也是共同的繪畫語言。張步先生在國內時,作畫以墨為主。但我在東京時見到他在加拿大作的兩幅作品,以色彩占據整個畫面。張大千的潑彩,丁紹光的金銀交織,日本美人畫泰斗伊東深水的大弟子森下壽紀,在觀看我的畫展時說:“墨用多了就有陳舊感,你的作品色彩感很強”。這就像看電視,有了彩色電視,就很少有人喜歡看黑白的了。
三、滿背景。水墨為主的文人畫大都留有相當的空白背景。背景能給人充分的想象空間,但空白多了,也就影響了色彩感。京劇的舞臺效果與國畫的寫意有異曲同工之妙,京劇的舞臺布景也講虛擬效果,但不等于空白,也是有以幕布或裝飾性背景的,可以借鑒京劇舞臺藝術。在畫面地上除主體形象外,背景也可用非直接物象的肌理效果表現。
四、東方意蘊的保留。“越是民族的越是國際的”。我們尋求國際性語言,但民族特色不能丟掉,這是任何一種藝術的生命力和藝術價值的優勢所在。中國畫最大的優勢是寫意性。齊白石所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它體現在造型與表現效果兩個方面。第一,適度變形,即在自然物象的基礎上提煉出本質特征加以強化,使之形象更具表現力和趣味性。第二,表現效果上的材料美感,毛筆所畫的線條是韻律與節奏形式美感的情感載體。線條的情感與美感因素是易于被人類共同感受的。另外宣紙的滲化作用,使墨色自然變化,呈現的神秘玄妙感也是人類能夠共同領悟的。
五、尺度與裝裱形式。這和中國的建筑形式和室內裝潢是和諧的。現在西方的建筑和中國現代的建筑形式都是方塊格局的,況且室內空間高度有限。以軸裝豎幅就不協調了。現在我們談起畫的尺度還是用“四尺整紙”“四尺三裁”“斗方”等名詞。而國際上早通用標準尺度,以號、數表示尺度,多用框裝的形式。
以上是我在創作實踐中思考和所見所聞而得出的幾點總結。中國繪畫走向國際化,使更多的世人了解中國藝術,也是每個中國畫家應該努力的方向與責任,同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當然,中國畫走向國際市場,還有諸多因素需要研究,針對于不同國家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的時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向。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事物是千變萬化的,而美又是多種多樣的。因而擴大眼界,吸收外來因素,充實我們自己的繪畫表現力,以適應時代和國際市場的需要,拓展生存空間,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記 者:謝謝您談了這么多,使我們受益匪淺,并祝您在藝術上獲得更大成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