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資料
陸承亮先生正在為其祖父陸伯龍先生編纂畫集,不久即可付梓。畫集收入老畫家23歲到93歲的代表作100幅,包括花鳥、山水、人物以及他擅長的仙佛道題材,相當全面地反映了老先生的藝術歷程。為了做成這件大事,承亮兄傾注了大量心血,除了從家藏作品中精選,還努力搜求散佚在外的作品。他告訴我,就在幾個月前,還偶然得到過一幅祖父的早年精品《踏雪尋梅圖》(見圖)呢。
陸伯龍(1896-1989)名乾,字伯龍,海上畫派巨擘王一亭的入室弟子,生前是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他原籍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上世紀初因避戰亂隨父親陸題石先生合家遷到上海,先住南市半淞園路附近,后定居法租界一幢公寓里。陸題石經營木材業,但酷愛書畫收藏。這對幼年陸伯龍自然產生了重大影響。當時的王一亭,作為實業家,與陸題石一直有商業往來。而作為湖州同鄉以及對藝術的共同愛好,陸家與吳昌碩、王一亭的相互關系更是密切。吳昌碩十分喜歡幼年陸伯龍,覺得他悟性高,是塊可以雕琢的璞玉,力主王一亭收為弟子,還興致勃勃地為他取齋名“角聞樓”、“云起樓”,寄寓“龍因角而聞達四海”以及“云從龍,風從虎”(見《易傳·乾卦》)的意思。更提起筆來書寫了“云起樓”匾額。從此,他在吳、王兩位名家,尤其在恩師王一亭親授下逐漸掌握了王派畫風的精髓,畫藝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陸老先生成名很早,在國內以及日本等國頗有聲名。我國出版于1947年的《中國美術年鑒》里,曾刊有他的傳略,說是早期畫風“一以師門相依歸”,后期吸取了陳白陽、任伯年、程瑤笙等人長處后,畫風有所變化,“筆墨蹊徑與曩歲多所異”,就是說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不過,由于年代久遠,老先生早年作品大都散失在外,保留下來的極少,其面貌究竟如何,連承亮兄也難以全面了解。作為孫子,他一直以此為憾。所以當他得到消息,說某家畫廊掛著祖父早年的《踏雪尋梅圖》,不禁要欣喜若狂,早得為快了。
《踏雪尋梅圖》中堂,橫79厘米,縱148厘米,1916年陸伯龍20歲時作。畫中,一詩人尋訪梅花歸來,正騎著驢獨過小橋,身后則是一枝綻放的梅花。畫左書寫自撰的題畫詩:“一枝瘦影橫天地,花朵含煙帶曉霜。有客騎驢過橋去,湖邊疑是宋蘄王。(韓世忠晚年常騎驢游兩湖,死后封蘄王。)丙辰秋七月,角聞道人陸乾,時客滬上。”此畫采用潑墨與沒骨人物相結合的手法,粗筆寫意,寥寥揮灑幾筆,雖然狀態簡潔,卻功力扎實,形神兼備。無論畫法或構圖,都是“一以師門相依歸”的早期畫風。
承亮兄對我說,當初掛在畫廊里時,是一件破掉的畫,有的地方用透明膠粘著。后來他請高手修補、裝裱,才重新煥發了昔年光彩。他說:“我收藏的祖父作品中,《踏雪尋梅圖》是年代最早的一幅。它95年后重回家,及時進入了我的視線,并收進《伯龍老畫家佳作》畫集中,填補了這一時期的空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