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在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影響下,那些接受過西方思想教育的知識分子宣揚和提倡西方的民主、科學、人權等,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的青年人,他們試圖引進西學振興中華。而在文化藝術方面,當時西方的藝術思潮風靡全球,尤其是法國的寫實主義、印象派與歐洲的抽象派等,具有革新精神,又擁有一種高度的思想性和文化內涵,許多藝術家懷揣理想,逐夢所向。在這些畫壇先驅中,包括了1919年留學法國的徐悲鴻、林風眠、常玉,客觀上講,早期的出國留學及藝術實踐是在有意識地探索和試圖解決當時中國繪畫所面臨的困境。繼而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赴法求藝的又有潘玉良、吳大羽、龐薰琹等,以及之后在四、五十年代先后旅居法國的吳冠中、趙無極和朱德群。
如今,發生在這些藝術家身上的傳奇故事已經漸漸離我們遠去,而他們的作品卻依然活躍在藝術品市場上。每次,當拍賣中出現徐悲鴻、林風眠、趙無極、吳冠中的作品,都受到藏家的追捧,拍賣價格也屢創新高。當然,成就高價藝術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來自各個方面的助推力都有可能發揮作用,這一批曾經旅居法國的藝術家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沉淀,今天的藏家可以置身于一定的距離之外,用一種相對理性的眼光來觀照他們的作品。無論從美術史的定位和認知度、個人的藝術特色和面貌,還是各個階段的作品數量都提供了堅實的市場保障。除了上述幾位一貫受到藏家青睞的藝術家之外,近幾年來,其他一些早年留學法國的藝術家的市場行情也逐漸表現出良好的態勢。
這些旅法藝術家在國內市場上所創造的拍賣神話,與臺灣的畫廊和拍賣行最初的努力密不可分,他們沿著美術史的脈絡,尋找到有市場價值的藝術家,并不遺余力地進行推介,歷史有時候不可捉摸,有時候卻可以被創造,臺灣藝術界的努力真的作用于美術史。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亞洲經濟崛起,西方重要拍賣行的進入,首先是臺灣區域的藝術市場開始熱起來。受此影響,很多臺灣畫廊也開始接觸到西方大師的版畫和印刷品,作為國際知名藝術家趙無極和常玉,自然會受到認同,當時的新時代畫廊、大未來畫廊都全力推介這些具有國際聲譽的華人藝術家。常玉很快就融入到了臺灣的藝術品市場,隨后趙無極和朱德群也都進入臺灣市場。
后文中,挑選出了三位旅法藝術家——常玉、潘玉良和朱德群,對他們近來的市場行情做一些分析。常玉傳奇的人生經歷,和他放蕩灑脫的氣質,不僅賦予他的藝術更深厚的文化內涵,無疑也助漲了藏家的收藏欲望。1919年常玉與徐悲鴻、林風眠一同赴法留學后,長期生活在巴黎,兄長經商有成,多年來一直供養常玉,衣食無憂,常玉游心于藝。后來兄長去世,常玉就窮困潦倒了,1966年因煤氣中毒客死他鄉。80年代臺灣的畫商在一個貧民窟中尋得常玉的墳墓,據說法國墓地有年限限制,那年正是要清除的時間,畫商出資為常玉的墓地又買下了二十年的使用權,一生孤苦潦倒的常玉,才可以免除尸骨無存的結局,也算能夠暫得瞑目了。常玉生前,畫作鮮為人識,逝世后作品全部被拍賣用以殯葬事宜,被巴黎一位古董商購得,但他并未得到巴黎市場的接受。1990年以后,他的大批畫作被臺灣畫商由巴黎購回,1992年開始出現于臺北蘇富比(微博)拍場,隨后臺灣幾家畫廊大力推介,展覽、出版、研究、拍賣齊頭并進將常玉畫作推向港臺市場。由于其畫作來源清晰,且出版、著錄可查,真偽問題查證容易,畫作受到港臺收藏者的推崇。拍場常見的畫作題材多見裸女、靜物、風景與動物四類。常玉的大部分上拍作品是油畫和國畫,另有一部分水粉水彩。在雅昌網統計的最高價格排行榜中常玉名列首位(4,501,312 元/平方尺),徐悲鴻、吳冠中位列其后,按當前價格排名,常玉名列第四位。常玉油畫作品的拍賣多出現在港臺地區,在北京、上海、浙江拍賣中偶有亮相,2000年到2011年秋季,在82件參拍作品中,82%成交,并已經創造了711,412,670 元(RMB)的交易總額。在2011年春、秋兩季就有13件常玉的油畫作品出現在拍賣中,而且在誠軒、匡時、保利都有驕人的表現,并在2011年春拍中,創造了常玉單季最高交易額139,405,640元(RMB)。宏觀上,常玉的油畫作品價格除了在08和09年出現下滑以外,總體處于上揚態勢,11年秋季稍顯回落。與油畫相比,常玉的國畫行情略顯遜色,自2004年常玉的國畫作品出現在香港佳士得,迄今共有65件作品參加拍賣,成交率為80%,每平方尺均價為84,763元(RMB)。2006年的春季拍賣中,常玉的國畫成交額達到1,148,160元(RMB),這也是因為當時在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同時有作品參拍,總共8件。在同年的秋拍中,共有7件作品出現在拍賣會上,但是僅4件易手,而后幾年常玉的上拍作品都是寥寥無幾,甚至在09年的秋季拍賣中出現了兩件都流拍的現象。不過從2010年和2011年的表現來看,常玉的國畫作品又頻頻亮相在拍賣中,2010年春季6件(2件流拍);秋季12件(成交10件)并創造了1,210,097元(RMB)的交易總額。2011年春、秋兩季又有11件作品上拍,而且北京的誠軒和匡時都出現了常玉的國畫作品,在此之前即2009年秋季,常玉有一件《少女速寫》在中國嘉德(微博)成交,而常玉的其他所有國畫作品都是在香港或紐約的拍賣中實現交易。
另一位要談到的旅法藝術家是潘玉良,她與常玉在生平和藝術風貌上有相似之處,潘玉良1921年赴法國留學,藝術風格上受到野獸派影響,尤其喜愛馬蒂斯。作品中都透露出一種濃郁的東方式的憂傷和鄉愁。潘玉良的坎坷人生,也許很多人都從書中讀過。早年被賣入青樓,后來逐漸走向藝術道路,迫于國內的各種偏見和阻撓,也為了更好地接觸學習西方藝術,潘玉良只身遠赴法國。她的作品在呈現出淡淡的憂傷和女性情懷的同時,又充溢著對命運的抗爭和對愛情、藝術的渴望和追求,潘玉良大量的人體畫和自畫像在中國近現代油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時,由于一些文學、影視作品等的宣傳和影響,潘玉良早已超出藝術史的范疇而為社會所熟悉,這也從另一個方面提高了其作品在市場中的關注度。然而,潘玉良的大部分作品被安徽省博物館收藏(4900多件),社會上流傳的很少。在2000年和2001年,潘的作品在上海東方和上海國拍中出現,但是均未能成交。自2002年起,他的作品在大大小小的拍賣行中現身,自2000年至今已有57件油畫作品、15件國畫作品和5件水粉水彩參加拍賣。從拍賣曲線來看,在05年和06年,尤其在06年潘玉良的作品無論是上拍數量和交易額都成績斐然,而其國畫作品自從在2010年春季在香港蘇富比流拍后,就再也未能出現在拍賣中。在2010年和2011年,潘的油畫作品雖然上拍數量不多,但100%成交,看得出來藏家仍在觀望,而買家的購買欲未減,當然這也是由于市場上流通的作品數量所限。
畫家朱德群專事抽象繪畫的創作,因其成就突出,1997年成為首位當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的終身院士的華裔。與趙無極一樣,朱德群亦師從林風眠,繪畫充分吸引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意境,色彩典雅而富于韻律變化,充滿詩意,在法國被譽為“把東方藝術細膩與西方繪畫的濃烈融匯得最成功的畫家”,2010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朱德群回顧展”是該館近十年來最有價值的抽象藝術展之一。朱德群一個醫生世家,“其父對書法有癖愛,自己也畫畫和習書法,而且頗有收藏”,6歲前念私塾的他“在其父指導之下,臨摹了不少碑帖。”與其他留法藝術家略有不同的是,朱德群遲至1955年才從臺灣赴法國,這可能也導致他在大陸的影響力擴散過程更為特殊。在朱德群的所有作品中,油畫自然占據著主要地位,而且屬于大宗。從2000年到2011年秋季,朱德群總共有340件油畫作品上拍,90%成交率,驚人的數量保障了良好的市場流通性,另有國畫16件,水彩水粉18件。而從其油畫的拍賣來看,07年秋季和11年秋季,分別上拍了39件和34件作品。但是從08年秋季來看,9件在香港蘇富比上拍的作品全部流拍,而在羅芙奧上拍的3件作品只有兩件成交,本季交易率17%,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朱德群的市場行情顯示出較大的起伏波動。
上述三位藝術家,雖然已經在學術和市場得到了雙重的認同,但是在全球熱錢不斷涌向亞洲的今天,升值空間和可挖掘的潛力依然巨大,中國大陸對這些藝術家的認知還需要不斷地加強。而對于每一位成名的藝術家來說,他的精神之旅是傳奇的,他的作品也要在拍場上創造高價的傳奇,這樣的傳奇才不愧于大師的桂冠,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