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一個拍賣預展,現場介紹展品的都是小年輕。小年輕怎么懂古董藝術品呢?心里這樣想著,接過了他們遞上的名片,看頭銜,基本上都是金融公司的藝術顧問之類,突然意識到,金融業(yè)對于藝術圈的滲透已經開始了,今后搞藝術的人,不懂點金融的話,恐怕難以理解市場。
現在開藝博會,全程有銀行支持;拍賣公司老總被請去開鑒賞講座,臺下聽講的,都是銀行私人理財部請來的大客戶;拍賣公司圖錄上,赫然出現了銀行貸款業(yè)務廣告;藝術家賣畫,有上市公司支持下的回購業(yè)務;銀行在辦美術館,銀行在贊助藝術大展,更有了藝術基金和藝術品信托產品一年幾十個億入市。
2011年上半年,國內的藝術品信托產品數量才26億,卻是2010年同期的20倍!同時,藝術基金也發(fā)行了12個億。雖然不到40個億的總數嚇不死人,但拍賣市場的壯闊波瀾卻屢屢提醒人們對此不得小視中國藝術品最高價創(chuàng)造者、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拍出4.25億,據說就是某藝術品基金的手筆。但后來因為被質疑贗品,基金不敢付錢了,這也是由于基金身份而做出的無奈選擇。
如果不懂金融,不知道國際對沖基金的兇悍手法,就難以完整準確地理解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一飛沖天,就容易陷入情緒僵局。
如果不懂金融,不知道藝術品基金設計者的身份和認知水平,就難以把握市場脈動,不能理解為什么中國近現代書畫會一熱再熱,而鑒定困難的古代書畫、古代陶瓷行情卻波瀾不興?
如果不懂金融,就不理解為何有幾家誕生不過兩三年甚至首次拍賣的無名公司,成交量會突然躥升到國內前十名?就不知道這幾年拍賣額急劇放大的背后有多少是金融資本,它的運作規(guī)律如何,會給老藏家?guī)矶嗌倮Щ螅瑫屗囆g品往哪里集中,未來集中兌現時,市場又會是什么走向?
由于金融的介入,藝術品市場已經從原先的一級市場(畫廊)、二級市場(拍賣行)之外,快速發(fā)展出一級半市場(藝術品信托、理財產品、基金)和一級大半市場(某些地方的文化產權交易所藝術品份額化),同時,作為藝術品的原始持有者藝術家本人,也可以直接向上述四個層面的市場直接投放,加大了市場的迷亂。
但更令市場迷亂的是,某些文交所的份額化經營,導致了二級市場上某些藝術品價格的泡沫快速放大,其游戲規(guī)則的頻繁變動,則令市場風險急劇膨大。最后,國家控制風險,也令文交所的類證券交易之風發(fā)生拐點。
藝術基金、信托產品的出現可以活躍藝術品交易,但其封閉操作的特性,致使外界無法了解其運作真相,普通基金都會有季報、年報,公布持倉情況,可藝術品基金對其運作品種一個個諱莫如深,難道真的不可見人?兩至三年的封閉期相對于藝術品來說,也太短了些,將來如何實現盈利?如果行情不是持續(xù)上漲,基金無法擊鼓傳花?或者就像日本那樣,高價買來的印象派巨作,最后都躺在了銀行保險庫里?
如果不懂一點金融,對藝術品市場的現在和未來,實在是難以看懂,更難以預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