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文化老人黃苗子的去世讓藝術界失去一位大家,藝術界也以各種方式紀念緬懷他。昨日, “風雨落花——黃苗子先生藝術特展”在百雅軒布置展出,該展展出了黃苗子的50余幅作品。與此同時,記者從人民美術出版社獲悉,人美將于本月18日舉辦黃苗子追思會及《黃苗子集》啟動儀式。
昨日,位于中國美術館大門西側的百雅軒畫廊已經開始布展黃苗子紀念展,而觀眾已可同步觀看到此次有關黃苗子的紀念展覽。展覽現場,書法、繪畫等50多幅作品盡顯黃苗子在藝術多個領域內的成就,與此同時,圖書、畫冊和生平資料的展出也將為觀眾豐富對黃苗子的認識。百雅軒藝術機構總裁李大鈞告訴記者,此次展出的均為黃苗子的代表作,包括其最大尺幅的對聯、有關荷花的《彩荷》、《墨荷》等繪畫作品以及其晚年創作的最后三幅繪畫作品。
李大鈞告訴記者,黃苗子留下遺囑不舉辦追悼會,為此百雅軒方面想到以舉辦紀念展的方式緬懷他,“苗子作為一個藝術家、作家,最看重的還是藝術界的朋友,此次將百雅軒所收藏的作品以及苗子存放于百雅軒的作品拿出來展出,是讓他的朋友有個緬懷的地方。”該展將展至2月10日。
與此同時,記者還從人民美術出版社獲悉,人美將于本月18日舉辦黃苗子追思會及《黃苗子集》啟動儀式。
■ 主要成就
傳統中國文化孕育的通才
黃苗子既是漫畫家、書法家,也是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晚年又以散文知名,同時他還留下兩部詩集,他甚至還做過編輯。對公眾來說,除了百歲文化老人的身份,要準確說出黃苗子的成就并不容易,事實上,他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的一位通才。
黃苗子出身于傳統文化家庭,8歲就師從鄧爾雅先生學書法,成名之后,作品被稱為具有“青銅器銘文和大篆風格”,但黃苗子本人表示,自己的“某些書法就是嘗試把歐洲現代藝術的感覺融進中國古文字”。今天,黃苗子的書法已經是拍賣市場上很受追捧的拍品。
青少年時期,黃苗子發現惟有畫漫畫才值得自己花費精力,從此大力投入漫畫創作,16歲就在《上海漫畫》雜志上發表漫畫作品,之后又擔任著名的《良友》漫畫畫報編輯,正式成為一名漫畫家。上世紀30年代,他為《小說》半月刊創作的系列封面漫畫獨樹一幟。
1936年夏天,黃苗子和葉淺予、張光宇等人一起發起籌備一個全國性的漫畫展覽會,并且成為籌備委員,具體負責書記事務。這是中國漫畫史上第一次全國漫畫展覽,對中國漫畫的發展功不可沒。這次展覽匯集了來自全國以及海外華僑漫畫界的600多幅作品。黃苗子從一個漂泊來滬的漫畫愛好者,成為上海漫畫界的一個中堅人物。
漫畫創作之外,黃苗子在美術評論和美術史研究方面也卓有建樹,出版有《吳道子事輯》、《古美術雜記》、《畫家徐悲鴻》、《八大山人傳》、《畫壇師友錄》、《藝林一枝》等一系列作品。
晚年的黃苗子以文化老人的身份,輕松駕馭文字,留下了《人文瑣屑》、《茶酒閑聊》、《野史雜聞》、《苗子雜書》等一系列散文作品,內容涉及歷史、藝術、讀書、文化生活等各個層面,貫通中外古今,并成就了一種舉重若輕的藝術風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