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友達速寫

易友達速寫
——浙派寫意畫家易友達速寫
與易友達先生相識時間并不算太長,也就五六年吧,但卻交往甚密,彼此也十分投緣,在許多事物上有著相同、相近的看法和見解,因此,可以說,他是我為數不多的亦師亦友中的一位了。尤其他那低調而不事張揚、踏實為人、為藝的風格,給我以深刻印象。
易友達先生系杭州余杭大觀山人,生于1948年,退休前長期供職于杭州市文聯辦公室、組聯部等
部門,許多相關的文藝家協會都曾留下他忙碌的身影。從1986年起,他曾先后擔任杭州西湖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杭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杭州市書畫藝術研究會會長等職,為杭州書畫藝術事業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組織工作。與此同時,他潛心書畫,筆耕不輟,師法自然,師法古人,博采眾長,融匯百家,在書畫藝術上,特別是中國花鳥畫方面造詣頗深,漸臻佳境。其書法得先賢筆意,奇倔老辣,充滿金石趣味,畫作筆墨清新,構圖別致,具有強烈的個人面貌,他的潑墨作品更是既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又使人充分領略大氣和諧的整體之美。
易友達老師擅長花鳥畫,為浙江畫壇百家之一。早年,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他曾得到著名畫家諸樂三、朱恒、王伯敏等前輩指教,而對徐青藤、八大山人、任伯年、吳昌碩、虛谷等歷代大師名作則心摹手追,從而形成了其構思奇妙,飄逸灑脫,筆墨酣暢,墨色淋漓,奇趣橫生的野逸畫風,倍受前輩首肯和同事們嘉許。朱恒先生曾親筆在其畫作上題寫:“用筆靈、用墨松,得畫之三昧”。嶺南派大師、國家泰斗關山月先生觀其畫作后贊許地說:“承江南畫風,用筆用墨很獨特,柔中有剛,畫風中不多見。”對自家的畫風他嘗自言:“寫意畫實質是一種野逸畫風,追求一種物象與意象有機結合,借物抒情,借景藏志”、“寫意畫,畫的是畫家心中之畫。”
易友達先生文革后期便活躍于畫壇,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其花鳥畫創作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他的作品也頻頻見諸報端,當年的《經濟生活報(微博)》、《西泠藝叢》、《浙江日報》、《杭州日報(微博)》、《中國美術報》、《浙江文藝報》和《杭州文藝報》等多家報紙、雜志都曾先后刊載發表其畫作和介紹文章,他本人也為多家電視媒體專訪報導。與此同時,1987年他的多幅作品被杭州市選送英國參展,1997年后,其創作的多幅作品在全國文化研修會上獲精品獎、佳作獎,2000年在中日友好藝術展中其作品獲二等獎,作品《荷塘情趣圖》在香港華人藝術展中獲國際特別獎,并被授予“世界華人藝術家”稱號。值得一提的是他筆下的桃實,格調高雅,鮮活誘人,深受藏家青睞。由此,一直以來被書畫收藏界譽為“江南桃王”。
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是數十年如一日知與行高度統一修為的結果。透過一件好的繪畫作品,我們感受到的是作者在藝術上的豐富積累和經過長期磨礪而達到的深厚功力。生活中,易老師心氣平和,喜歡喝茶養花,尤其酷愛蘭花,對蘭的各色品類也極有研究,通常他養植的蘭花均維持在100余盆。愛蘭畫蘭,以蘭會友,其趣味與心境從中可見一斑。易老師話語不多,但往往語出逗人,諧趣幽默、耐人咀嚼,捧腹之余使人又略有所思所得。足見易老師是極善于思考且長于思考的人。他對齊白石先生“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名言理解尤深,曾說“太似就太俗,不如拍一張寫實照就行了;不似則欺世,缺乏生活的根基,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畫貴神似,對具像中之核心精神進行提煉,形成一種獨特的繪畫語言,來表達對繪畫的理解,寄托對事物的寓意。尤其是大寫意畫風,更要注重神似,表達事物的本質,達到一種畫與人思想境界的高度融合。”
作為杭州書畫藝術研究會會長,他常常與身邊的書畫家朋友切磋藝術創作,探討怎樣才能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一要虛懷若谷,只有高尚的人格才能創作出高尚的作品;二要學無止境,只有不斷進取才能有所超越;三要持之以恒,畫風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辯證否定的過程。”對此,他如是說。
近年來,由于參加易老師組織的筆會和一些公益活動,比如送書畫下鄉、書畫擁軍、藝術幫教和賑災等活動,彼此見面的機會較多,看他揮灑寫意的機會自然也就多了起來。因之,深感他的畫作在用筆上更見輕松靈活,用墨設色上更為活泛酣暢,作品的整體面貌也更臻于凝練老辣。 以正直寬容的胸懷做人,以輕松游戲的心態為藝是易友達先生一以貫之的人生狀態。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易友達老師的國畫藝術將會逐步達于爐火純青的境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