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1年資本與藝術全面聯姻,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和基金通過各種形式急速涌入藝術品市場,尋找財富增值的空間。
拍火爆、秋拍蕭瑟、贗品鬧劇、文交所遭整頓、藝術品基金受追捧……中國藝術品市場發軔至今,從未像2011年這般熱鬧,在政策、資本、投機和貪欲等因素相互交織的推動下,市場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如果說,2010年的藝術品市場可以用進入“億元時代”來概括的話,那么2011年藝術品市場的表現無疑昭示著資本時代的來臨。這一年,資本與藝術全面聯姻,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和基金通過各種形式急速涌入藝術品市場,尋找財富增值的空間。
那么,在全球性經濟疲軟及國內股市、房市等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涌入藝術品市場的大量資本,到底對市場意味著什么?秋拍的蕭瑟是否預示著藝術品市場拐點的來臨?
春拍火爆秋拍蕭瑟 市場拐點疑云初現
自2009年徐揚《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手卷突破單件拍品的“億元”紀錄后,明代《十八應真圖卷》、宋代《局事帖》等紛紛突破“億元”大關,2010年16件“億元”藝術品的誕生,宣告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式進入“億元時代”。
在財富效應的光環下,2011年藝術品春季拍場持續火爆,無論是中國近現代書畫第一高價作品——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4.255億元),還是中國古代書畫第二高價作品——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圖》(4.025億元),件件破紀錄作品的誕生,在彰顯市場“吸金”大法的同時,也使人們對下半年藝術品市場的前景寄予厚望。
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藝術品春拍市場共實現成交額428.42億元,同比2010年上漲112.71%,事實上,去年全年的藝術品拍賣總額也只有396.96億元。
然而,相比春拍的火爆,秋拍總體略顯平淡,“先揚后抑”態勢明顯,打破了往年秋拍業績好于春拍的慣例。無論是香港蘇富比(微博)(微博)、香港佳士得,還是中國嘉德(微博)(微博)、北京保利,都沒能再續春拍的輝煌:香港蘇富比秋拍雖然總成交逾32億港元,但與春拍的34.9億港元相比,略顯遜色;2011年春拍中國嘉德單季成交額首次超過50億元,短短幾個月后的秋拍卻直線下降23%,僅為38.6億元。雅昌藝術品市場監測中心負責人關予預計,2011年藝術品秋拍整體成交額不會超過400億元。
對此,行內觀點認為,受歐債危機等全球經濟不明朗因素,以及政府持續收緊銀根、社會資金流動性減弱,再加上今年藝術品市場不斷爆出“贗品”“假拍”等負面新聞,秋拍不如春拍理想也在預期之內。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分析認為,2011年秋拍市場整體呈現兩大矛盾——高估價預期和市場觀望情緒的矛盾以及藝術品投資價值和升值能力的矛盾。其一,在春拍行情利好下導致的秋拍拍品估價偏高,與持續的從緊貨幣政策帶來的流動性資金壓力,以及股市、房市不景氣造成的謹慎、觀望情緒形成了鮮明的矛盾。
其二,藝術品作為另類資產,投資價值已形成共識,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從2000年春季的6.64億元躍升至2011年春季的426億元,這一“吸金”的速度導致市場在還沒能培育出足夠且優質的收藏群體時,已滲入了太多的投資甚至投機元素。
“芷蘭雅集”創始人楊玉峰也認為,藝術品市場高歌猛進多年,卻一直忽略對投資者的培育,整個市場目前都在透支利潤,一定的調整勢在必行。
不過,北京藝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蔣偉表示,目前社會投資需求依然龐大,資金并沒有出現整體性緊張,不必對行業前景表現得過于悲觀。
市場迎來資本時代 藝術品加速金融化
相對于春拍的火爆和秋拍的調整,2011年藝術品市場的另一大特征是藝術品加速金融化。這一年,各種藝術品基金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文化產權交易所更是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豐厚利潤的吸引加上股市、房市的資金擠出效應,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個人通過各種途徑將資本轉入藝術品市場,搶灘藝術品交易、收藏、流通和展示等各個環節,藝術品與金融資本的交集也越來越多。
據了解,按發行主體劃分,目前國內的藝術品投資基金運行模式主要有三種:以銀行為主體的藝術品理財產品,以信托公司為主體的集合信托投資計劃和以有限合伙企業方式設立的私募基金。三者中,信托藝術品投資基金是最主要的發行方式,投資門檻從數十萬到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不等。
依據最新發布的“2011中國藝術品基金排行榜”報告,截至11月18日,國內近30家藝術品基金公司已發行成立了超過70只藝術品基金,基金初始規模總計57.7億元。其中,信托藝術品基金總額高達49億元,規模最大增長勢頭也最為強勁。而據用益信托網統計,去年全年,國內信托藝術品基金總額也僅7.58億元。
大量資本蜂擁而至,其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是深遠的。楊玉峰認為,在快速擴大藝術品市場規模的同時,資本介入也為藝術品市場帶來了新問題,比如價格的泡沫和過度的投機。
事實上,藝術品投資基金并不是藝術品金融化的唯一方式,各地文交所的藝術品份額化交易(藝術品“證券化”)在普通投資者中更掀起一陣投資熱潮。自2009年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誕生后,各類文化藝術品交易平臺在國內遍地開花。相關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各地開業及籌備中的文交所總數已超過30家。由于這些文交所普遍存在倉促上馬、交易制度不完善、監管缺失、虛假產品不時出現等問題,國務院11月份曾專門發布《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38號文),文交所首當其沖成為此次清理整頓的重中之重。
與文交所相比,藝術品基金繁榮的背后,潛在問題與風險同樣不容小覷。除了在藝術品市場上常見的“贗品”風險外,短期行為、竭澤而漁是當前藝術品投資基金的另一致命傷。
北京華辰拍賣(微博)(微博)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龍藏天下藝術品投資基金負責人甘學軍(微博)告訴記者,目前國內藝術品基金運作周期普遍為一年半左右,而藝術品適合長線投資,合理的周期起碼應達3—5年。
據了解,國內外藝術品投資基金運作最成功的范例當屬英國鐵路養老基金,而其成功或許正是由于它不是急于在藝術品市場上賺熱錢,而是在25年后才將其藏品轉手兌現,獲得平均年收益率逾20%的業績。
“因為藝術品基金從建倉、價值推進直到最后退市都需要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品適合投資,而不適合投機。”甘學軍說。
其次,藝術品基金團隊不夠規范、專業,也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痼疾。楊玉峰認為,藝術品基金的管理團隊既要有藝術專業素養,也要具備金融行業知識,特別是需要保持“獨立”。
但藝術品金融化還不只是發行藝術品基金那么簡單,中國距離真正的藝術品金融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據國投信托有限公司總經理呂益民介紹,在西方發達國家,藝術金融化表現為藝術市場、藝術機構和藝術品的全面金融化,比如,藝術品投資指數的普及;拍賣機構直接為客戶提供擔保、抵押、評估、貸款等融資性金融服務等。
未來風險和機遇并存擠壓泡沫勢在必行
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作為第五大投資渠道,中國藝術品市場財富效應凸顯,投資年回報率高達26%,已超過風險系數較高的股票和房地產。
從世界經濟規律看,當GDP達人均1000-2000美元時,是藝術品市場的啟動期;達到4000美元以上,是流行期;當達到5000美元以上時,是快速發展期;達到8000美元,是市場大規模發展期;達到1萬美元,則是空前繁榮期。目前,中國人均GDP處于4000多美元的水平,藝術品市場正日漸引起重視。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董事副總裁寇勤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目前正面臨重要的機遇期。經過近20年的發展,無論是市場經驗的積累,還是拍賣公司的自我完善、市場上交易各方的各自成熟,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在當前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未來中國藝術品市場大有可為。
據文化部文化市場司此前公布的《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藝術品市場整體規模快速增長,市場交易總額達到1694億元,比2009年增長41%,藝術品市場交易規模全球占比23%,僅次于美國。而據諸多業內人士分析,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總體規模將再度上揚,有望突破200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依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日前下發的通知,自2012年起,油畫、粉畫及其他手繪畫原件;雕版畫、印制畫、石印畫的原本;各種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進口關稅稅率將由12%降至6%(暫行1年)。
分析人士認為,按照此前的交易量估算,此次政策調整將為北京市藝術品進口降低關稅約7000萬元,降低進口環節增值稅1200萬元,預計帶動北京市2012年藝術品交易額30億—50億元。
2012年藝術品市場前景可期,但風險也不容忽視。不少業內人士對2012年藝術品市場行情較為擔憂,理由一是整體經濟環境可能影響買家購買力。二是整體環境的變化可能會令貨源劇減。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品價格評估專家龔繼遂也認為,2011年是繼2003年大量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2008年泡沫初破之后,藝術品市場經歷的一個拐點。藝術品投資在質、量、觀念方面都會經歷調整,2012年將會有一個擠壓泡沫的過程。
分析人士認為,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面臨的最大風險便是“去泡沫化”。隨著各類藝術品投資基金等紛紛入市,藝術品市場正從收藏型迅速轉向投資型甚至投機型,藝術品淪為低買高賣的工具,許多拍品短期內多次易手、交易價格迭創新高。在資金推動下,部分藝術品的市場成交價格已開始嚴重背離其實際價值,“去泡沫化”不可避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