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山寨或粗陋的城市雕塑每年都會以不可思議的方式誕生在各個城市的中心,這些本該帶給人愉悅美感的藝術作品,究竟為何淪為急功近利的粗陋之作?
近日,北京望京出現了一座直接把世博中國館“壓扁拔高”的雕塑。這座雕塑甫一進入公共視野,就被民眾的嘲笑聲淹沒。朝陽區有關部門解釋這是望京地標性建筑,目的只是方便居民和路人在迷宮似的地形中認路。
網民們認為這是件缺乏美感的山寨作品,近在咫尺的中央美院更怕由此背上黑鍋,被當成這件“作品”的始作俑者。而實際上在中國,這樣的雕塑每年都會以不可思議的方式誕生在各個城市的中心,近日熱度最高的,就是西北大學里那兩座按照校董面容打造的雅典娜和女媧雕像。
今天的城市雕像已經走出少女讀書和喂鴿子的小品階段,邁入神話英雄時代,但仍不免成為笑柄。
“拍出來”的丑陋
提起近來被網上熱議的案例,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文化學者吳祚來評論說,這顯然是有關領導“拍腦袋”的產物,“現在一些城市雕塑項目,一拍腦袋就做出決策,找一個公司就設計出作品。既沒有藝術家、評論家把關,也沒有民意征集。”
吳祚來補充說,“這種城市公共雕塑的亂象暴露在當今發達的網絡世界中,不想接受公眾監督都不行,一經上網,就丑態百出。如果要樹一座城市雕塑,應該考慮到它應該存在上百上千年,有這樣的心態去塑像時,才不會亂套。現在的問題是,怎樣通過法規制止這種亂象。”
有的聲音說,要把城市的公共雕塑全權交給藝術家,最好將其他有關部門在決策中參與的比重要降到最低。
中央美院藝術學院的研究學者海軍卻認為,這種做法在過去幾十年里失敗的例子也很多,“一個公共地標建筑或雕塑項目是協作的產物,不是一個單一藝術家的作品。它代表了多方的立場。而任何一方的立場或審美趣味產生偏差,結果都會非常惡劣。在這種環節里,一個藝術創作者在協作中占的比重大小,并不起決定作用。所以,我們真正該呼吁的,不是說在這種項目里由某個藝術家或者某個機構的力量占主導性,而是該呼吁一個健康的協作機制。當協作方的立場和價值觀,創造這個公共雕塑的動機等等都是良性的時候,才有可能產生一個和諧美感的作品。”
產自“私欲”的雕塑?
XD建筑師事務所徐東昕談起城市雕塑時則表示:“最根本的問題是,負責這種項目的設計師、城市管理者和地產商想給這個城市帶來些什么,是積極或帶給人愉悅美感的藝術作品,還是滿足‘私欲’的建筑和雕塑?”
徐東昕說,在民眾的公共空間里,個人、企業、體系的片面欲望都可以被稱為私欲。“在當下中國,城市建設和設計上本身功能性的問題已經非常多,這時候那些作為醒目地標的公共雕塑,本來可以起到緩解生硬線條的點綴作用,但結果卻是讓城市風景變得更糟糕。”
當年羅丹為加萊政府在市中心所塑的城市雕塑,至今仍矗立在里席爾廣場。這種沉淀了城市歷史和藝術家巨匠心血的作品,在歐洲各國的市中心都是極為稀松平常的風景。而在文化古國的華夏之地,要在城市中央找到一座百年以上的地標雕塑卻是難事。
那些城市中央的雕塑們,每一天,都在融入人們的日常中。人們每日匆匆地路過它們,這個城市的孩子們從小注視著它們。而如果這些本該記錄城市歷史或帶給人愉悅美感的藝術作品,淪為急功近利的粗陋之作,并長年累月存在于公共視野中,會構成怎樣的中國城市景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