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藝術品正在逐漸的財富化。藝術品變為財富是一種巨大的跨越,由財富到藝術品或由藝術品到財富,中間要有很多支撐的體系。這些支撐體系包括鑒定、評估、典當、擔保、保管、風投、拍賣、長權交易等,這些都促成藝術品最終過渡到財富。
有些人擔心,現在的藝術品已經天價了,是否是泡沫呢?其實,好的藝術品是和社會總財富相對應的,即社會有多少錢,藝術品就會相應值多少錢。社會錢少了,雖然能賣錢的藝術品少了,但是我們發現,越是在經濟困難的時候,仍能賣錢的藝術品價格反而更高。
舉例來說,1937年張伯駒購買《平復帖》用了多少錢?“大黃魚”500根!這500根金條是張伯駒拿了北京東四兩個四進的四合院,相當于現在的半個北京王府井東方廣場,再加上夫人潘素的所有首飾換來的。那時候經濟非常困難,但好的藝術品并沒有因此降價。再舉一例,1951年我國正在抗美援朝,財政非常緊張,但為了搶救流失海外的國寶,國家依然花48萬港幣購買了三希堂的《中秋帖》和《伯遠帖》。常香玉當年捐了一架米格-15戰斗機,價格是一萬元,是當時最先進的戰斗機。幾十架戰斗機可以裝備一個飛行團,影響一場戰爭的勝負。所以說,藝術品市場雖然不和經濟波動直接掛鉤,但和社會總財富是一致的,有增有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