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藝術品市場,又上演了一遭“過山車”。
春拍中,總成交額和高價拍品數量均創歷史新高,但從已行程過半的秋拍看,行情冷清了許多。市場風向標“香港蘇富比”沒有延續春拍漲勢,尤倫斯專場“蛻變”的總成交金額不足春拍尤倫斯專場“破曉”的1/3。“中國嘉德”總成交金額38.6億元,比春拍減少近3成,備受關注的“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成交率不足70%,并出現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精品的流拍。此外,華辰、翰海、榮寶等大型拍賣公司秋拍的總成交額,都出現縮水。
市場降溫的根本原因,是供求關系明顯逆轉。
在近日由“上海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和“第一財經傳媒”主辦的2011上海收藏論壇上,臺灣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王定乾認為,秋拍低迷是供求失衡的結果。他說:“為什么今年張大千畫作起落變化大,與供應量過大有關。春季連著秋季拍,作品相隔不到3個月又拿出來,市場怎么能消化得了?”
無疑,供求關系是影響市場價格和交易量的重要因素。
在普通商品那里,由于價格與供求關系互動,兩者經常處于均衡狀態。商品的需求量大于供應量,會導致價格上升;商品的供應量大于需求量,會導致價格下降。與之相對,商品價格上升會導致市場需求量減少,并導致供應量增加;商品價格下降會導致市場需求量增加,并導致供應量減少。所以,普通商品的市場供求通常不會發生大幅度失衡,其價格通常也不會大起大落。
然而,由于藝術品的供求具有很大特殊性,很難實現市場均衡。
從市場消費需求看,必需型消費品對市場價格升降的反應一般不敏感。但藝術品并非必需型消費品,它與許多奢侈型消費品相似,需求量對市場價格變動的反應極強。而藝術品消費需求又容易受他人影響,致使對價格的反應反常。比如當發生“虛榮效應”時,消費者為了顯示高貴身份,對價格升高的藝術品的需求反倒更強。當發生“攀比效應”時,藝術品消費者會跟風周圍人群,購買需求與價格的升降幾乎無關。
從市場供應看,由于藝術品存在獨創型和復制型之別,供給量對市場價格的反應程度變得很復雜。普通商品的供應彈性大,供應量會隨價格漲跌而增減,但獨創型藝術品由于產量有限,很難迅速增加供應,特別是已過世藝術家的作品,總供給量無法隨價格變動而變化。即便是復制型藝術品,也只有那些生產者眾多的才富有供應彈性,手藝傳承困難的同樣彈性不大。
除了作為消費品,當作為收藏品和投資品后,供求關系的變數更大。
經濟學“效用論”認為,普通商品的消費量遞增時,它新增的效用遞減,直至為零。藝術品(尤其復制型藝術品)被消費時,狀況的確如此。但當藝術品作為收藏品時,經常不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被收藏的藝術品大多為獨創型,它們的效用往往隨著收藏量的增大而遞增,需求最后一件作品的效用反而最大。許多稀缺收藏品賣到了天價,正是這個道理。
當藝術品作為投資品時,它的市場供求完全進入資本的邏輯。它的總體需求量由進場資金數量決定,今年兩季拍賣由熱及涼,前者得力于房市受控和股市低迷造成的熱錢涌入,后者受累于國內外經濟放緩造成的資金緊張。具體到各個藝術品門類的市場需求,類似于股市的板塊輪動,4年前當代藝術整體上揚、今年近現代書畫飆升,皆出于此。至于某類或者某位藝術家作品的需求,還與市場運作有關,比如近期藝術品基金和藝術品份額化啟動的需求波動。
藝術品供求的諸多不確定性,讓價格的劇烈動蕩成為必然。
資金流量、板塊輪動、消費需求、收藏拉動、投資助推等的作息,以及國內政策法規、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都會讓市場的某些局部產生異動。當其中若干個因素導致的高峰重疊時,便可謂火上加油;當其中若干個因素導致的低谷重疊時,便可謂雪上加霜。于是,藝術品價格“過山車”屢屢上演,時而出現拍場上“錢多人傻”,時而出現攤鋪上“寶貝多人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