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千作品《印度女》

張大千作品《吹簫仕女圖》(粉本)
作為20世紀中國畫壇極負盛名的藝術大家,張大千一生創作內容豐富、變化多元,但那些技法與風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在長達60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張大千留下的大量粉本(中國繪畫中施粉上樣的稿本)無疑是忠實的見證者。
昨天在上海朱屺瞻藝術館開幕的《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張大千孫云生畫展》展示了張大千弟子孫云生收藏的張大千粉本作品30件,此外還包括大千繪畫作品10件、孫云生的10件作品以及部分珍貴的書信手札等文獻資料。
粉本之中,既有早期的敦煌臨摹底本,也有后期的創作線稿,內容涉及仕女、高士、佛像及動物等,如《印度女》、《吹簫仕女圖》、《閑逸仕女圖》、《大千居士自寫乞食圖》。此外,還有大量課徒示范粉本、總結對比的各種線條或皴法、技法提要的題跋以及張大千旅居海外的珍貴照片。
“粉本”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淵源,史載唐代吳道子曾于大同殿畫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畢。玄宗問其狀,奏曰:“臣無粉本,并記在心。”清代鄒一桂說:古人畫稿,謂之“粉本”,前輩多寶蓄之,蓋其草草不經意處,有自然之妙也。了解一位畫家,往往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研究他的畫稿,這對于中西畫家都很適用,如同達·芬奇的手稿揭示了他繪畫中的許多秘密一樣,透過中國畫家的“畫稿”,也能具體地解釋其畫作風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張大千本人精研各代名畫,遍臨遍仿,最終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這些粉本為世人了解其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更是觀者直觀地了解古代書畫藝術的重要途徑。張大千生前對粉本比對成畫還要重視,他曾說:“作品在創作之際才屬于自己,完成之后便屬于別人了,至于粉本或勾本永遠屬于自己。我這一輩子畫畫,最重要的財產還是一些粉本。”
提供此次畫展所有作品的孫凱先生系孫云生之子,而孫云生是張大千先生最為親近的弟子之一,1936年師從張大千學習書畫。20世紀50年代,張大千在巴西建中式庭院“八德園”僑居,召孫云生隨侍。孫云生長期伴隨張大千,終生不離,一邊學習書畫、深造畫藝,一邊幫助張大千整理舊稿、照顧生活,可謂亦步亦趨。張大千后將一生積聚的全部粉本逾千件悉數留贈,以紀念半生的師徒情緣。孫云生臨終前又將這千余幅粉本托付給兒子孫凱,并希望這些遺稿能公之于世。
展覽同時還展出了張大千的弟子孫云生的作品10件,師徒作品并置展出的方式,讓觀眾看到了藝術家為了中國傳統書畫薪火相傳所做的努力。
孫云生之子孫凱昨天對早報表示,目前展出的僅僅是收藏總數的十分之一,大量的粉本還在臺北收藏,“之所以選擇在上海展出,是因為張大千先生與上海有著深厚的淵源,沒有近代的上海也許就沒有張大千傳奇的一生,我目前的想法是在上海與成都兩地規劃建設一個一流的張大千孫云生美術館,只要這個館建成,我將無償捐出這部分粉本供收藏展示之用。”據悉,目前,這一構想中的美術館仍處于選址與規劃階段。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