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福建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可謂異常紅火,據業內人士的粗略統計,僅今年11-12月,全省已經舉辦和即將舉辦的藝術品拍賣會不下20場。
扎堆的藝術品拍賣,究竟有多少精品值得收藏?拍賣機構紛紛涉足藝術品拍賣會的背后,究竟“肥”了誰?
溫馨提醒
業內人士指出,“有眼買真,沒眼買假”,這一直是藝術品買賣中千百年來的“行規”。盡管在福州,壽山石拍賣會基本上是保真的。但是作為初入行的“新手”還是要理性對待,切勿盲目跟風。
作為投資者,首先要端正心態,要先學習專業知識、藝術品品鑒知識;其次是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第三才是保值、增值。
“所謂亂世黃金、盛世收藏,現在越來越多人在還不了解行情的情況下,就盲目入市,結果交了大把的學費。”
福州市收藏家協會會長齊忠富
現狀
一年一兩場→一天連著三場
“這段時間,各種藝術品拍賣的短信收個沒完,太密集了,真有點招架不住。”福建省收藏家協會常務副會長丁建南坦言,過去的藝術品拍賣會是一年一兩場,后來到一季度一場,一個月一場,現在是一周多場,這就有點反常了。據了解,僅12月18日當天,福州就同時有兩場拍賣會,一場是福建力普拍賣公司和壽山石文交所合作推出的“2011海外壽山石藏家珍品拍賣會”;另一場則是福建省貿易信托拍賣行舉辦的“2011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據收藏家周野介紹,福建差不多是從2005年開始陸續出現一些藝術品拍賣會,不過當時的成交率很低,也就兩三家拍賣行在搞藝術品拍賣。到了這一兩年,特別是今年呈現一種爆發式的增長。“據我所了解到的,以福州為例,在福州注冊的拍賣行大約有60多家,其中就有20多家在搞藝術品拍賣。”更有業內人士感嘆,盡管福州是壽山石的資源地,但是一天同時出現兩場拍賣會,一天從早到晚連著三場拍賣會,過于集中了,有點反常。很多東西在這場拍賣會上看到,過兩周,又在另一家拍賣公司舉辦的拍賣會上現身。
背后
盲目入市→不少人被套牢
“特別是今年以來,沒有看清拍賣會的層層迷霧后面是什么,盲目入市而被套牢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周野坦言,盡管目前福建還沒有出現北京、上海那種詐騙的情況,比如出現徐悲鴻七千萬假畫事件,但是還是有不少人被套牢了。“原本以為買了件價值上百萬元的名家作品,誰知道市場價只有三十多萬元,徹底砸手里了。”福州市民李先生還在為此前自己頭腦發熱買回來的一件壽山石雕懊惱不已。原來,今年以來,李先生決定投身藝術品市場,試試運氣,于是一直游走于福州的各大拍賣會,了解當下最熱的“名家”壽山石雕作品,準備適時出手。幾個月前,他在幾場拍賣會上發現,福州某位壽山石雕刻師的作品的價格一直往上走,飆到了上百萬元,頓時覺得時機到了,于是就開始在市面上尋找這位雕刻師的作品。“沒多久,我就打聽到市面上有人手上有這位雕刻師的作品,售價只要四五十萬元,我一聽就心動了。”李先生二話不說花了五十萬元左右購買了這位雕刻師的作品。但是不久之后,滿心歡喜的李先生就遭遇了悶頭一棒:市場行情已經變了,手里的這件作品經過專家鑒定,價格只有三十多萬元。有業內人士指出,其實,李先生是上了炒家的當。周野告訴記者,“目前來參加拍賣會的人員構成主要有三種人,一是收藏家,以藏養藏,經得起長線的收藏投資,比重大約有10%左右;二是持玩一玩心態的人,主要是一些企業家、有錢人,不計較價格成本,主要是為了送禮等,大概占到40%左右;而有過半的人其實都是想保值、增值的人,而這些人往往很容易被炒家利用。”
內幕
1
拍賣會上究竟多少是“真”的?
由于和省內多個拍賣行的負責人相熟,今年以來,福州市一鑒賞專家張先生經常被邀請到藝術品拍賣現場進行鑒賞。
“前兩月,我就受省內一知名大型拍賣行的邀請,去他們的秋拍上看看。看完之后,發現大概有40%左右是"真"的。”張先生說,該拍賣行的負責人聽到后很高興,表示這個結果已經很滿意了。張先生這里所說的“真”指的是物有所值,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張先生坦言,今年以來,如此頻繁的舉辦藝術品拍賣會,哪有那么多東西都是精品。“不過,這也是正常的。畢竟拍賣公司是企業,拍賣會本身就是商業行為。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一個從業僅僅數年的拍賣公司的負責人或者業務經理也不可能對所有的藝術品都能夠精確掌握。”
業內人士直言,以書畫為例,如果征集到的每件作品都依從有博物館背景的一些專家的鑒定意見,買家是歡喜了,真假在最大限度上有了保障,但那樣拍賣行很有可能兩三年才能拍一場,那拍賣行要如何生存?
周野更指出,“實際上一場拍賣會真正的精品只有10%左右,很多人混淆了藝術品和工藝美術品的概念。”
福建省寶玉石協會副會長姚春茂的主業是經營珠寶店,他還有一個身份是中國民協壽山石專委會的副主任,并且他也是每年壽山石春拍和秋拍的大客戶。
他說,“那么多藝術品拍賣會,難保沒有一兩家是"渾水摸魚"的,或者因為拍賣機構本身資質以及人脈等因素的制約,拍品并不理想。因此,我基本上只關注一些資質比較好、做了很多年口碑不錯的拍賣機構組織的拍賣會,而其他一些突然冒出來的藝術品拍賣會,有時候,我就翻翻目錄,看沒有什么好東西,就基本不去了。”
2
藝術品拍賣究竟“肥”了誰?
頻繁的藝術品拍賣會,究竟“肥”了誰呢?
“炒家肯定是賺到錢了,拍賣公司如果運作得當也能賺錢。還有就是早期入市的人,比如七八年前買到便宜東西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升值了。”綜觀今年以來這么多場壽山石拍賣會,周野向記者透露了目前市場上存在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幾個壽山石雕刻家的作品在被輪番炒作,基本上兩三個月炒一撥雕刻家。
面對很多原本不做藝術品拍賣的拍賣機構也紛紛上馬搞起藝術品拍賣,姚春茂覺得很正常,“說明有錢賺。而且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拍賣行業本身就是參差不齊的。有的拍賣機構可能從短線角度考慮,沖著賺錢去的,那么炒作成了必然。”
近年來,藝術品拍賣會上雇“托”的現象層出不窮,這已是圈內人人皆知的事實。一些拍賣公司與某些藝術家或作品的藏家聯合,引得天真的收藏者盲目跟進,落入圈套,付出金錢、感情卻只買回一個美麗的謊言。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福州有好多家文化傳播公司,實際上都在運作一些藝術品的炒作,“某家來自廣州的知名文化傳播公司,在北京、上海等地都是這么一路幫助拍賣機構炒作過來的。我們省的一些收藏機構也曾經和該公司合作過,但因為無法認同他們太惡劣的炒作手法,而最終放棄合作。”
周野坦言,很多所謂“名家”的作品可能不具備那么高的價值,送拍后,有了成交記錄。炒家們就把這個“名家”的其他作品放到市面上,以更低的價格銷售,引一些“新手”上當,然后炒家撤出,轉而炒作其他的“名家”。而之前炒得火爆的“名家”的作品則在不到半年時間里,價格迅速下跌了三分之一。實際上“新手”們透支了這件作品在未來許多年的價值上升空間。
對策
行業亟待監管
據了解,實際上,目前整個藝術品拍賣還沒有一個比較健全的法律法規。業內人士透露,很多拍賣機構根本不具備拍賣資格,甚至藝術拍賣會本身可能都沒有經過注冊。據福建省拍賣行業協會會長林文杰介紹,目前我省的拍賣機構有167家,不過實際上具有文物藝術品拍賣資格的只有12家。“今年的藝術品拍賣會的確多了不少,我個人覺得壽山石的拍賣有點過熱了。不過,和北京、上海相比,目前整個福建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仍然比較滯后,還處于剛起步階段。”林文杰坦言,協會方面也和省文化廳、省文物局協商過了,目前還是先讓市場“百花齊放”,在市場經濟下,讓這些拍賣機構優勝劣汰。
林文杰說,不可否認,目前一些拍賣會上出來的一些拍品價格的確存在炒作的水分,他們也正在和文化、文物部門協商研究未來將如何進一步加強規范拍賣行業,特別是藝術品拍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