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旅行”之大芬村
在大芬村,我看到的是另外一種生活的影像。這里的村民好象生活在藝術的包圍之中,但是,藝術在村里,又只是生活的一種工具。如果你想了解深圳藝術家的來源于生活的藝術創作,那么,大芬儼然是一個不容錯過的選擇。
小村速寫
生活與藝術如此接近,又如此格格不入
從深惠往東轉入步龍路時,就會看到這個巨大的手握畫筆的雕塑,畫筆直指蒼穹,仿佛要為天空填滿迷人的色彩。這就是深圳布吉大芬油畫村的入口。
進入大芬村里,在一棟一棟的城中村樓下,幾乎都是畫廊、畫室和工作室。與此相配套的裝裱、顏料等配套的門店也不乏其中。
在大芬村,生活和藝術是如此接近,但又是如此格格不入。你設想著這應該是一個藝術氛圍很濃厚的村子,滿大街的油畫作品,在這里的人一定該是衣著光鮮講究有品位的喝著咖啡或茶,聽著西洋音樂……但現場完全顛覆你的想象。
你會看到孩子在畫室的地上嬉戲,陪伴他的是洗干凈正在曬太陽的小熊娃娃,又或者帶有禪意的佛像油畫才是她的背景資料。充滿現實反諷的一個地方,理應是物質富裕只追求精神滿足的一群人,其實卻大部分只是在貧困線上掙扎著。
有工作室的大門口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雕塑,其中也不乏當代先鋒藝術的調調,但一扭頭,又會看見隔壁晾曬著換洗的衣服、短褲和棉被,恨不得這些雕塑作品都應該成為一個適合曬被子的最好的支架。
推著蔬菜車子的阿姨一戶一戶地賣菜,還有皺紋滿面的老太太坐在自家院子門口吃面,幾個人一起搓著麻將打發無聊的時光。沒有動人的音樂,甚至還有些嘈雜,因為不少裝裱、制版和油畫框的工人也在熱火朝天地工作著。
一個老畫師在認真地繪畫,來往的攝影發燒友都不約而同地把他當成了模特,但好像他并不太喜歡這種“騷擾”,所以你最好還是悄悄地,不要引起他的反感。
穿街走巷,到處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他們并不稱自己為藝術家,僅僅是“工匠”,因為創作很少,大部分都是臨摹和復制,批量生產。
在畫室里,或者畫室外面的某個角落,一個、兩個、三個畫師在重復著自己的“作品”,或者都不能算是“作品”,只能叫做CO PY的“產品”。
是的,這里并不是你所以為的具有小資情調的地方,至少目前還不是。
地理名片
有600家畫廊的小村
大芬村位于中國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是一處著名的油畫村。在20世紀80年代末,由香港畫商黃江發起油畫產業。村民原有200人,改革開放以前,村民只依靠種田為生,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1989年,香港畫商黃江來到大芬,租用民房進行油畫的收集和轉銷,同時招募學生幫助他完成與外商簽訂的訂單,由此將油畫這種特殊的產業帶進了大芬村。
村內畫廊有600多家,現在有1萬多外來人口從事美術工作。作品以仿西洋油畫聞名,也有原創。以批發出口經營。此地又稱為大芬油畫村。現在0 .4平方公里的大芬村里,因為油畫和相關產業,一年的產值超過10億元。
參觀亮點
大芬美術館簡約的空間里有輕盈和寧靜
由政府投資1億多元的大芬美術館,于2007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由大芬村原創畫家自愿捐贈一批油畫,作為美術館首批收藏作品。大芬美術館常年舉辦高層次展覽,向市民展示中外油畫精品,市民可以觀賞也可以購買油畫。
作為深圳城中村內的現代美術館,針對當地的實際需要,設計在功能劃分上有別于常規美術館:一層為油畫交易市場,二層為藝術品展覽館,頂層類似街心花園,設置多個端口。公眾可到此休憩。
大芬美術館的室內空間概念總體上是對建筑外部風格的延伸和內化。在功能層面上,為了突出展品,淡化空間本身,設計師竭力營造一種簡約但不簡單的純、靜、禪的空間氛圍。以此為原則,設計融合陰陽、黑白、天井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從中提煉出一系列抽象但非符號化的設計語匯,營造出美術館特有的輕盈與寧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