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至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的藝術市場實際上完成了資本化階段,即以拍賣、畫廊、藝博會都全面進入資本化運作,并試圖邁向藝術資本的金融化階段。”為此,《華夏時報》記者就藝術的“資本化”和“金融化”采訪了藝評家朱其。
《華夏時報》:目前的藝術品市場是不是很暴利?
朱其:應該是。從畫廊、藝術品博覽會和拍賣公司來看,最暴利的應該是拍賣行業,這從最近5年就可以看出來。
《華夏時報》:那炒作集團呢,你不覺得是炒作集團在操控這個市場嗎?
朱其:炒作集團是個模糊的說法,一開始是幾個人湊錢投資在做,但今天有些變化,現在好些是以基金的形式進入的。所謂炒作,一是藝術品的價格和價值不相符,好的藝術家的作品并不一定賣高價,一些不好的藝術家的作品卻賣得非常貴。目前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和藝術史沒關聯,而和經濟、資本等有關聯。也就是說,即使作品本身不怎么樣,在藝術品市場卻有價格上升的空間。
《華夏時報》:主要是炒作力量嗎?
朱其:那當然,因為現在大家都把藝術品作為一個投資的渠道,像股票、期貨、基金一樣,大家針對的并不是藝術品本身的價值,而是金融游戲的一個標的物和載體,就像炒金炒股一樣。
《華夏時報》:拍賣行為什么會做這么多“貓膩”呢?
朱其:因為拍賣這種形式對中國人來說,還是個新生事物,而在大眾眼中,拍賣公司是值得信任的誠信機構。但實際上,國內的拍賣行業有兩個問題:一是拍賣公司信息披露水分很大,有時甚至達到70%左右;再就是中國的《拍賣法》有很多漏洞,比如假拍和拍假等,是不承擔任何責任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的。
而要治理這些現象,單靠拍賣行的自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相關法規制約。首先,拍賣公司不能一拍完就立即公布成交價,而應該公布稅后的成交價;第二,拍賣公司應承擔假拍和拍假的連帶責任,應該有先行賠付這個環節,如果這兩關把好了,我相信沒有拍賣公司敢做局拍假。
《華夏時報》:國外有無這種“天價做局”或藝術品炒作情況呢?
朱其:也有,但國外有一套嚴密的誠信系統在監控著。其實國外的《拍賣法》也沒有多嚴格,像拍了卻不去付錢這種情況,當事人的姓名將被公布,而一旦上了黑名單,當事人將面臨信用受損的諸多麻煩。也就是說,整個社會信用系統對拍賣行業的制約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而在中國拍了不付錢,當事人既不會受到懲罰,別人也不覺得是什么大問題。前兩年中國人拍了獸首卻不去付款,中國媒體還把他當英雄報道,其實這種違反誠信的做法,對中國人的形象是有損害的,而這也正好說明了中國人對誠信的漠視。
《華夏時報》:天價藝術品還有人接盤嗎?
朱其:應該有,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真實的價格是多少。比如今年齊白石那幅拍到4.3億的作品,它是一個基金購買的,看上去好像4.3億買了一件作品,其實有可能是買了一批作品。向社會公布的價和真實的成交價相差很大,所以藝術品拍賣的成交價是“永遠的謊言”。
《華夏時報》:天價藝術品的換手率高嗎?
朱其:一般來說,好的藝術品拍到后,估計三五年是不會拿出來的。但那些基金操作的藝術品,周期也就是三五年,就是快進快出。在2006、2007年的投機階段,可能一兩年就賣出了。而目前的投資階段,一般也是三五年,如果是收藏,一般十年八年才會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