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可染的《山水》

關山月的《梅花》

齊白石的《葡萄》
提起黃鶴樓,武漢人無人不知,可是對于黃鶴樓的國寶級書畫卻鮮有耳聞。倘若有幸一睹黃鶴樓館藏的上千幅名家書畫,你一定會嘆為觀止——作者均是書畫界響當當的人物,包括齊白石、李可染、關山月、吳作人等等。有人估算,這些書畫的市場價值達數億元,已超過了黃鶴樓本身的硬件設施。不過,我們更將其視作無價之寶,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因為不少作品飽含著作者對黃鶴樓的深情厚誼。
館藏千件精品價值數億元
今年10月8日,黃鶴樓白云閣名家云集,陳立言、冷軍、張善平、賀飛白、王心耀等我省書畫界大家一一到場。讓他們如此捧場并盛贊的是一場題為“國寶丹青映名樓”的全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精品展,展出的75幅精品均為黃鶴樓館藏名作,包括齊白石的《葡萄》,李可染的《山水》,關山月的《梅花》,吳作人的《翔千里》等等。這是繼2000年在澳門展出后的11年來,這批書畫精品首次對外展出。現場,陳立言等名家盛贊:“如此大的規模,連專業的美術館也少有。”
其實,這僅僅是黃鶴樓館藏名家書畫作品的一部分,黃鶴樓共有名家書畫作品千余幅。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來算,這千幅精品的價值已達數億元。以李可染先生的作品為例,記者從一家拍賣行了解到,目前李可染先生的作品每平方尺在200萬元左右,而黃鶴樓館藏的李可染先生的《山水》,長、寬分別達143.2厘米和104.4厘米,如此巨幅作品,市場拍賣價已過千萬元。去年11月在中國嘉德2010秋拍上,李可染先生的《長征》以2200萬元起拍,最終以1.0752億元的“天價”成交。
然而,“這不是用錢來衡量的,”黃鶴樓公園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楚民說,因為不可復制,這些作品是無價的,更顯示出名家與黃鶴樓的情誼。
名家贈書畫僅收千元潤筆費
李可染的《山水》,峰回回而路轉,霧茫茫而彌漫,野寨茅村,筆筆千金;關山月筆下的梅,筆力老辣,章法雄健,是當今畫梅之一絕;吳作人的《翔千里》,以浩瀚煙波中的二三只白鶴點出了自然的本色和“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的融融詩情;陳立言以朱砂紅和流暢的筆力描繪的《大江圖》,融詩書畫為一體;林散之的作品“黃鶴又歸來,鐵廠鋼橋相并美;青山依舊在,龜趺蛇島總留名”,返璞歸真方顯大家風范。除此之外,還有劉海粟、啟功、沈鵬、李苦禪、黎雄才、程十發的書畫作品……“當代書畫名家中,有90%的人給黃鶴樓留下了墨寶。”黃鶴樓公園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楚民稱。
黃鶴樓的名家書畫作品從何而來?余楚民告訴記者,1985年黃鶴樓重建開放,為紀念這一盛事,并提升文化內涵,公園開始收集名家的書畫作品。去公函求字畫,登門求字畫,盛情邀集各地書畫名家登樓賞景并留下墨寶,是這批書畫作品得來的三種方式。
收集高峰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黃鶴樓的名氣及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名家們對于登門求字求畫十分支持。
記者了解到,黃鶴樓館藏的上千幅作品,絕大多數可以說是書畫名家“免費”贈送的。收到作品后,公園會登門拜謝,以千元潤筆費來表謝意。這與名家作品最少數萬元、最高千萬元甚至過億元的市場價來說,顯然不值一提。“像陳大羽先生的同類作品,如今市場價已拍到40萬元,當初我們給先生的感謝費僅1000元。”余楚民稱。
150萬購得6幅齊白石畫
勁挺的藤架,淡墨渲染的藤葉,其間點綴著串串紫色葡萄,整個畫面淳樸大氣,意趣盎然,畫旁寫著“白石90歲之作”……這是齊白石先生的水墨畫《葡萄》,黃鶴鶴公園收藏的齊白石先生的6幅作品之一。
黃鶴樓公園管理處黨委書記張國保稱,這6幅畫是1998年以150萬元的價格購得,除此之外,還“順帶”拿回了107幅其他作者的書畫作品。
這113幅書畫作品用專車運回武漢,一路上有武警當“保鏢”。不過,也正是由于價錢太劃算,曾有人質疑齊白石先生的這幾幅作品不是真跡,“后來,我們特意找了專家鑒定,齊白石先生的孫子還出具了鑒定書。”黃鶴樓公園負責人稱。
作品背后顯露大家真性情
當時,余楚民常常出差,奔波在各大城市拜訪名家,求索佳作。每次登門拜訪前,黃鶴樓公園都會幾經周折,托人與名家們“對上話”,說明意圖并約定好時間。“當時,由于名家們大多數都年事已高,出于對身體健康的考慮,與他們的見面都規定了時間,最長不過40分鐘。”余楚民稱,與啟功先生的見面時間最短,只有15分鐘,往往是見面寒暄過后就直奔主題了。盡管接觸的時間很短暫,但是名家們的敬業、豁達和大家風范,讓余楚民油然起敬。他特意提到了武漢知名書法家黃亮老先生。
黃老先生給黃鶴樓留下了一幅碑文,這可以說是黃老的封筆作之一。余楚民回憶,去黃老家里求字時,黃老因病正臥床休息,他便為老人端茶送水,精心照顧。其間,黃老幾次想起床為黃鶴樓寫字,無奈身體不允,復又躺下。如此反復幾次,到了傍晚,黃老感覺身體稍有好轉,便又起床鋪紙磨墨,終于完成作品。題字后不久,黃老先生因病離世,但他的為人謙謹讓黃鶴樓的工作人員感動至今。
在這次精品展中,吳作人先生的畫作《翔千里》讓人印象深刻,畫作中三只展翅飛翔的鶴,意境清遠。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最初吳作人先生給黃鶴樓所作的并非是鶴,而是鷹。
余楚民介紹,當年登門求字畫,吳作人先生把其所作的《鷹》贈與黃鶴樓公園。公園重建開放后,《鷹》就掛在黃鶴樓主樓的四樓展出。
大約展出一年后,吳作人先生來函換畫。他在信中寫道,因為要在新加坡舉辦個人作品展,手中所存好作品不多,想把《鷹》換回拿去展出。隨后,吳作人先生送來一幅以鶴為主題的《翔千里》。而且,就黃鶴樓公園的歷史文化來說,鶴更加貼切。
書畫保管庫房嚴似金庫
黃鶴樓重建開放26年來,絕大多數時間,這批字畫都是在庫房中度過。庫房戒備森嚴,完全按照博物館、銀行金庫的標準來進行管理,紅外線攝像頭24小時監控。
公園負責人告訴記者,庫房有3把鑰匙,分別由3個不同的人掌管。要進入庫房,必須3人同時到場,缺少一把便打不開庫房。
書畫存放的要求頗高——室內必須恒溫,保持一定的干濕度,同時還要經常防霉、防蟲。
2000年,為慶祝澳門回歸一周年,武漢市政府在澳門舉辦名家書法展覽,展出的作品就有黃鶴樓的100件書法精品,殊不知“國寶出門”頗費周折。原來,齊白石、李可染、關山月、李苦禪、吳作人等大師的作品,海關禁止出境,后來經政府部門證明擔保,才得以在澳門順利展出。出關前,每一件作品都被拍照并登記在冊。入關時,作品一件件地清點,每張作品都打開來看,與名單一一對應。
這些作品,將和黃鶴樓的文化相融,世代相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