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棠作品“古獸窺今”段泥裝飾紫砂壺。以青銅器形為壺身,嘴、把、鈕、足所塑的四種動物都是出自徐漢棠的想象,壺身以獸皮花紋為飾,仿佛遠古神獸穿越水月之河,能夠洞察古今,望穿未來。
-周桂珍、馮其庸合作的“曼生提梁壺”。此壺造型為清代著名金石家陳鴻數設計,成型難度很高,如此碩大的形體完美而無瑕疵,實屬不易,再加馮其庸書法,堪稱經典。
以往是拍賣雜款的紫砂壺,今秋晉升為拍賣主角,今天(11月20日)上海拍賣行還舉辦了紫砂壺拍賣專場。藏家們都知道,紫砂陶器以江蘇宜興為尊,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自清代后紫砂壺名師輩出,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三件名作,近兩年均拍出過千萬元。
紫砂壺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如此雅俗共賞之物,無論你是藏家還是茶友,都會迷上。
“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紫砂壺乃茶具至尊
明、清時代的史籍記載,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的紫砂陶器創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間。傳說當年金沙寺內有一老僧精于制陶,當時吳門唐寅(唐伯虎)的好友吳頤山帶著書童供春在此讀書。供春常常向做缸老僧偷師,后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模仿寺旁一棵古銀杏樹上的樹癭紋樣,做了一把紫砂壺。這第一把紫砂壺就是史上著名的供春壺。
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紫砂壺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水味道愈好。《長物志》說它“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描述的就是用紫砂陶壺烹茶。紫砂壺能適應冷熱急變,寒冬臘月注入沸水,紫砂壺不會因溫度急變而脹裂;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還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燒加溫。紫砂壺透氣性好,古人說用它泡茶,“暑月越宿不餿”。只要用開水泡燙兩三遍,晃動后倒去水,用涼水浸一下,再泡茶原味不變。紫砂老壺色彩沉穩厚重,越使用越顯光滑滋潤,因此紫砂壺越老價值越高。
清代開創“名士名工”合作先河,至今仍是投資大熱
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宜興早期的紫砂壺是用來煮水,做工簡單粗糙,形制變化很少,僅有頸部變化高矮或六方長頸和提梁等。明代中葉紫砂陶壺逐漸被精于茶理的文人所關注和喜愛,眾多名人雅士參與設計制作,在造型上爭奇斗勝,到天啟崇禎時期,紫砂壺首創書法銘文。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紫砂壺往往書畫合璧,山水花鳥人物俱全,著名書畫家、篆刻家陳洪綬更使紫砂壺更加文人化。他與楊彭年合作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曼生十八式即為其所創。楊彭年首創捏嘴新工藝,他不用模子,信手捏來,頗具天趣。兩人合作,由此開啟紫砂壺“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韻味,至今工藝師與畫家合作的紫砂壺仍是藏家競拍的品種。民國以來,宜興紫砂壺藝師徒相傳,名人輩出,建國后更涌現顧景舟、朱可心等七位“紫砂泰斗”。
顧景舟、韓美林合作壺今春1150萬元成交,“紫砂七老”作品價格偏低
一壺之中,集詩、書、畫、篆刻于一體,技法聚雕塑、釉彩、泥繪、摻砂于一身,百壺百態,一壺一世界。近年,紫砂壺在拍賣市場上屢創新高。以顧景舟為例,他與書畫大家吳湖帆合作的一把紫砂壺,在2010年春拍以1232萬元的高價成交;與韓美林合作的“提梁盤壺”,今年春拍也拍出1150萬元。
盡管紫砂壺整體收藏投資行情走高,但依然有價值洼地,上海市收藏協會副會長陳克濤認為,與顧景舟大師同時代的“紫砂七老”中,蔣蓉、吳云根、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王寅春等人的作品價值被嚴重低估,因此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例如在今年上海秋拍的紫砂壺專場中,吳云根創作的拍品為洋筒壺,壺身刻老人松下品茗,神態安然自得,刀法爽利,線條遒勁,整個壺在直圓相間中韻味濃厚,起拍價僅5萬元。蔣蓉是當代陶都第一位女紫砂工藝大師,被譽為“花貨泰斗”,其代表作品《荸薺壺》被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收藏。此次走上拍臺的蔣蓉作品竹根壺,起拍價為26萬元。
此外,在行家眼中,紫砂壺拍賣市場仍有不少“處女地”,比如老壺的板塊,老壺中有的名家作品存世量少,還有一些可能不是大名家,但是他的有些作品非常精美,加上歲月溫潤,成為紫砂壺精品中的精品。
小知識
●紫砂壺“壺以字貴”
紫砂收藏界素有“壺以字貴”之說,一些名家制壺,因為刻了名人的題字和繪畫往往身價倍增。以今春拍得1150萬元的“提梁盤壺”為例,此壺1988年由韓美林設計,顧景舟制作,壺身就刻有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之銘文。
●宜興紫砂壺怎樣養?
宜興紫砂壺,胎質氣孔結構較大,吸附性較強,泡茶不易手餿。據這一特征,普通茶葉沏茶,宜用后即清洗。用高級名茶入壺,可貯存壺內,待來日再潔凈清洗。在宜興當地,洗壺不用手洗,其法為:茶壺日久不用,生有異味,只用沸水衡泡,再用冷水清過,異味即除。
養壺如養性。一把養好的壺,應該呈“黯然”之色,光澤“內斂”。此外,紫砂壺忌諱油污,如果沾上油污,可以用布蘸肥皂輕輕擦拭,然后用手摩擦,讓壺體出現本色,切忌對紫砂壺上油。
辨偽
四招鑒別真假紫砂壺
一看泥料胎土。不同年代胎土采自不同的礦脈,色相、顆粒度及光澤肌理都有差異。古代的壺在泥料研磨及配制上都屬初期階段,采礦又接近地表,因此其壺泥都有粗糙及色澤偏淡的特征。清后期的“天青泥”也與歷代泥料不同,當時的泥砂粒粗,可用竹刀,木質印章刻鐫。
二看工藝手法。紫砂陶人會有不同的風格,如面上的光潤細潔、線條的粗細曲直、輪廓的方圓銳鈍等。
三看氣質神韻。凡名家之作,有一股不可模仿的神韻和靈氣。獨具高超的藝術素養和熟練的制作技巧,以及對泥料性能的深入了解和窯溫氣氛的把握,獨到之處,自成一家。
四看書畫特征。山水花鳥人物與同時代書畫相通,書法篆刻更會有個性特征,從構圖,從刀法、速度、熟練程度,是作偽者很難仿制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