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毛主席詩意八開冊》33cm×46.5cm×8cm 1964—1965年作 設色紙本
估價:咨詢價
秋拍關注度:★★★★★★
傅抱石20世紀60年代的創作,主要以革命圣地和毛澤東詩意為主題。在時代的感召和要求下,傅抱石以不間斷的創作使傳統筆墨呈現時代精神的高度寫照,推動中國山水畫的面貌在20世紀中期煥然一新。在其藝術生涯的巔峰時期,傅抱石以生命最后的實踐與努力,促成《毛主席詩意冊》最杰出的呈現,在中國現代美術史體現重要的時代意義與價值。如果說重慶金剛坡時期,是傅抱石藝術草創初成階段;60年代,則是其藝術巔峰時期。
傅抱石以毛澤東詩詞為題作畫,始于1950年。1956年,他與關山月合作,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嬌》。《毛澤東詩詞》出版的1964年,傅抱石以其為題,佳構迭出,《毛澤東詩意冊》即為最杰出之作。
《毛主席詩意冊》作于1964-1965年間,冊頁反映著五六十年代現實景象,畫家正處于創作巔峰期,又是作者生命的最后三個春秋,乃傅抱石發自肺腑的激動,促成高妙詩境與神奇畫境的完美呈現,尤為珍貴。《毛主席詩意冊》無比精湛的繪畫技巧,極其鮮明的繪畫風格,大膽而富于變化的構圖,瑰麗而沉毅的色彩,充滿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使之成為中國近現代繪畫史的名篇。
點評:作為現代中國繪畫的領軍人物傅抱石,在拍場中至今沒有“破億”的作品問世,《毛主席詩意八開冊》的現身,極可能刷新傅抱石個人拍賣紀錄,有望躋身“億元大戶”。
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140cm×249cm 1951年作 設色紙本
估價:咨詢價
秋拍關注度:★★★★★★
《九州無事樂耕耘》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地位極其重要的、堪稱史詩的一件作品,其名稱頻繁見于徐悲鴻傳記報道,其身影也不難在各類徐悲鴻圖錄畫冊中覓得,此作原為郭沫若故居的兩件國家一級文物之一,另外一件是傅抱石的《麗人行》。此二作于1994 年、1996 年流到市場。現《麗人行》渺無蹤跡,《九州無事樂耕耘》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徐悲鴻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近現代書畫目前出現的最重要的作品。
《九州無事樂耕耘》是一幅農耕題材的作品,這種人與動物相結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鴻的創作中是極為少見的。就題材而言,徐悲鴻出身貧寒,對農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國老師達仰也是一位善于描繪農民的畫家,徐悲鴻畫過多幅以農民為對象的寫生作品,不過以國畫為媒介創作的農民圖并不多。
《九州無事樂耕耘》整幅畫將西畫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國畫的筆墨相結合,既有準確生動的造型,又有靈活多變的筆墨,乃為一幅結合中西畫法精髓的寫實主義佳作。
點評:《九州無事樂耕耘》,這件堪稱徐悲鴻史詩級的作品,這件見證徐悲鴻和郭沫若珍貴友誼的作品,可謂hold住整個拍場!PK齊白石《山水冊》,看誰能摘得今年秋拍“畫王”!
齊白石《山水冊》(12開) 1931 年作
估價:咨詢價
秋拍關注度:★★★★★★
在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沒有一位畫家能像齊白石那樣獲得如此廣泛而深入的認同和喜愛。齊白石為著名碑帖鑒賞收藏家文素松所作《山水冊》堪稱齊白石寫意山水的問鼎之作,也是今秋最為重要的齊白石力作。
齊白石《山水冊》,作于1931 年(辛未,69 歲)秋天,共十二開,每開34.5 厘米×35 厘米。冊頁的題材,大體源于白石老人的遠游印象和家鄉記憶,畫法則來自在前人圖式和寫生基礎上的創造。1931 年,齊白石已進入創作盛期。所謂盛期,是指老人“衰年變法”后,藝術上全面成熟的時期(約30至40 年代),堪稱齊白石盛期寫意山水的問鼎之作。
齊白石有著深厚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作為基礎,反映在藝術品市場中,齊白石作品價格呈現出逐年走高的趨勢。齊白石此《山水冊》早在1994 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即創造齊白石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歷經十余年歲月流轉重回嘉德拍場,相信會令整個藝術市場無限期待。
點評:2011年春拍中,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25億元創造藝術家個人乃至近現代書畫拍賣紀錄,今秋“重磅”齊白石《山水冊》能否再次給力?
吳冠中《長江萬里圖》22.5cm×509cm 約1973-1974年 油彩紙本
估價:咨詢價
秋拍關注度:★★★★★★
吳冠中,作為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終生致力于油畫民族化及中國畫現代化之探索。《長江萬里圖》被美術史家稱為吳冠中藝術生涯的一座豐碑。吳冠中以《長江萬里圖》把中華民族生命之流長江,化作藝術創作的源泉。
吳冠中以長江和長江萬里圖為題材描繪過的長卷作品共有3幅,其中《一九七四年長江》和《長江萬里圖》是油畫作品。2006年,吳冠中親自將《一九七四長江》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自此,油畫《長江萬里圖》也成為目前市場所見吳冠中同類題材的孤品。
20世紀70年代是吳冠中油畫的成熟期,這一時期他的油畫代表性作品數量較多,具有“凝重、沉郁”的特點。此時期創作的《長江萬里圖》油畫作品,打破了油畫二維平面的創造范疇,以中國傳統的手卷形式展開內容,5米長卷將時間和空間融合于一,作品的敘事性和畫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結合。
《長江萬里圖》作為吳冠中藝術生涯的里程碑作品,它在中國油畫發展歷程中也占據無可替代的地位。
點評:《長江萬里圖》不僅是吳冠中本人藝術生命中的重要轉折,也是中國油畫史上濃重的一筆。此番必將掀起今秋拍場“吳冠中藝術熱潮”,能否刷新吳冠中1.15億《獅子林》的最高紀錄,期待中。
李可染 《丹霞楓林》 70cm×46cm 1963年作
估價: RMB 2800萬~3800萬元
秋拍關注度:★★★★★
新中國的山水畫創作,李可染無疑是個中翹楚。此番上拍的《丹霞楓林》可謂是新中國山水創作的代表。整體性極強的意象和色彩調性,沖擊視覺,猛撞心靈。此幅畫兼具雄渾豪邁與浪漫巧思,為畫家一生中的重要創作。
《丹霞楓林圖》來自題畫名,作者諧其名。款識表明,作畫靈感來自從化療養期間,1963年早春三月。款識又表明,《丹》圖并非直接對景寫生,而是在想象意念中,將早春丹霞山所得之景。改作楓林秋色。離其景、悟其神,以意為之,完成一幅由“寫境”躍入“造境”的得意之作,自評曰:“符丹霞情趣,不讓赤城霞也。”《丹霞楓林》在李可染“為祖國河山立傳”的山水革新歷程中,具有無可取代的美學與史學雙重價值。
點評:去年此時,李可染《長征》以1.075億元成交,成為藝術家個人拍賣最高紀錄,也是迄今最貴的“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具珍本價值的《丹霞楓林》能否打破李可染的拍賣紀錄,我們拭目以待。
徐悲鴻 《珍妮小姐畫像》136cm×98cm 1939年作 布面油畫
估價:咨詢價
秋拍關注度:★★★★★
《珍妮小姐畫像》是徐悲鴻最著名的油畫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是徐悲鴻為了支持國內抗戰在南洋舉行義賣募捐時的作品。南洋期間是徐悲鴻女性肖像油畫創作較為集中的階段,而《珍妮小姐畫像》又無疑是其中尺幅最大之作,這為后世的研究留下了難得的視覺證據。
徐悲鴻一生創作了大量表現女性題材的優秀作品,這構成了畫家藝術創作的重要面向。徐悲鴻關于女性題材的藝術創作,既在形象塑造上一掃明清以來的頹勢,又在國畫、油畫等各種媒材的整體表達上創造出新。
徐悲鴻本人對這幅畫作也十分滿意,特意請攝影師為其拍攝他與畫作的合影,留作珍貴的紀念,后成為了《悲鴻在星洲》一書的封面。徐悲鴻在《珍妮小姐畫像》中所展示出的藝術手法,也不僅僅是對西方寫實油畫傳統的復制移用,更帶有某種東方式的“意象”觀念——既是對現實生活的關照與概括,又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純與超越,更是客觀與主觀間的兼容與協調。以此而論,《珍妮小姐畫像》中那個窗口,也不僅僅只是某種光源的所在,更像是蘇州園林中“借景”的花窗,是走向畫室之外斑斕多彩的“另空間”的某種暗示,是東方式的詩情想象的某種傳達。
點評:此前同為女性題材的“徐悲鴻”《蔣碧薇像》“贗品門”在社會各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至今真假不白。徐悲鴻《珍妮小姐畫像》尺幅巨大而筆法精到,必定會引起藏家們極大的關注。
張大千《雨后嵐新》67cm×188cm 1967年作 設色紙本
估價:HKD2000萬~3000萬
秋拍關注度:★★★★★
張大千《雨后嵐新》是張大千為謝壽康先生所畫。謝壽康(1897-1973年),號次彭,江西贛縣人,是極有影響力的學者和外交官。早于1910年代,謝氏便到比利時及法國留學,與歐洲建立了一生不解之緣。1929年,謝氏回國并成為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長。其后,他歷任駐比利時使館代辦及駐教廷公使。1949年舉家遷往香港,不久赴美國定居,被聘為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戲劇教授。謝氏公余好書畫,以文同、蘇軾為準則。
《雨后嵐新》是一幅潑墨潑彩畫,它既采用了傳統山水畫的破墨、積墨、潑墨等技法,又融會了西方繪畫的潑彩法,形成了“潑寫兼施、色墨交融”的風格,這也正是大千晚年的主要畫風,具有強烈的個性,豪邁奔放、雄渾蒼茫,展卷之下令人嘆為觀止。
在該幅畫作中,張大千以其自由而多變的筆調和構圖,得心應手的潑墨技巧,呈現出令人炫目的水墨和色彩,在濃淡虛實的墨色間,透現出層迭起伏的山巒和流動飄渺的云靄,境界格外清新瑰麗。潑彩石青、石綠與水墨交融,混為一體。點綴以屋宇、小亭,使整個畫面成為可居、可游的理想文人畫意境,相信定將吸引藏家們競相購藏。
點評:想必大家還記得張大千首張“破億”作品《愛痕湖》,此次上拍的張大千《雨后嵐新》創作早于它一年,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關注度自然也就頗高,成績自然不在話下。
張大千《水月觀音》 1939年作 紙本立軸
估價:咨詢價
秋拍關注度:★★★★★
張大千不僅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畫壇巨擘,還是位虔誠的佛教徒。佛教題材是貫穿其一生創作的重要題材,而觀音像又是其最喜愛的表現形式。1939年他就特別繪制了一幅《水月觀音》為摯友黃君璧的母親祝壽。
水月觀音又稱水吉祥觀音,被譽為東方的“蒙那麗莎和維納斯”,寓意美好吉祥。張大千一生畫觀音極多,敦煌之行前尤其1939年前后所作的觀音像,與后來受石窟影響所作的此類題材作品有極大不同。
早期的作品中,一般采用如吳道子莼菜條般的線條,雖柔卻富有彈性,極為生動傳神。畫面只著一觀音,其儀態、神情自然高妙。畫中的觀音像先以淡墨勾出輪廓,其上復以稍濃墨勾勒,隨后在上面敷色;同時,觀音多取唐人一般的豐肉微骨畫法,與同期所作仕女形成明顯區別。構圖上,則一般取坐式,或籠袖而坐,或箕踞而坐,其下或為巨浪巖石,或四周布滿修竹,在人物的左右大都置有凈瓶一個,上插柳枝。這種表現形式是他早期觀音像作品的經典圖式,此幅為祝壽特制的《水月觀音》可以說是張大千這一時期觀音像的代表之作。
點評:張大千將佛教題材與仕女題材相結合,可謂大膽別創新意,此乃張大千手摹心造的觀音造像的精品,勢必成為拍場上的焦點。
黃賓虹《擬董巨二米大意山水》 173.5cm×91.5cm 1944年作
估價:RMB 1500萬~2000萬元
秋拍關注度:★★★★☆
此幅《擬董巨二米大意山水》圖軸,畫面布局嚴謹而錯落有致,江水環繞,山徑曲折,坡岸、樹石、巖壁、近峰、遠岫、院宇,相互穿插,樓宇亭臺,一一可辨。層次分明頗有董源之意,用筆力度和筆致變化的動感,正是黃賓虹所主張的“筆筆要分明”。畫面彌漫的田園自然風格,則宛若巨然。除了“五筆七墨”,黃賓虹提出“齊而不齊三角形”的構圖法則,經常利用留白將畫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此畫借助江水、山徑、巖壁、云氣的留白,呈現數個三角形小構圖。此外,黃賓虹喜在前景作一兩株高樹,有時甚至定為主軸。此畫前景之樹,也十分醒目,這是他典型的布景手法。黃賓虹經營畫面,喜重而實,能做到墨不掩筆,處處見筆,點畫分明,層次有序,且注意留白,留白處仿佛云氣升騰。整幅圖軸,風格嚴謹,繁而有序,手法平穩,達到“虛”且“靈”的境界。這與他“行萬里路”的經歷密切相關,在游歷中,黃賓虹積累上萬件寫生畫稿,終于使他的山水畫創作在晚年達到出神入化的佳境,體現出“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氣象。
點評:《擬董巨二米大意》是黃賓虹的大幅作品,幾近六尺整紙。這樣的大幅作品在黃賓虹作品中尤其是流傳民間的作品中不多見。海派黃賓虹的作品拍賣潛力巨大,期待《擬董巨二米大意》創黃賓虹作品拍賣新高。
清乾隆 青花云龍紋雙耳抱月瓶
估價:咨詢價
秋拍關注度:★★★★★
此式瓶為清雍正御窯依據明永宣朝同類器皿化裁而成,清宮稱之為馬掛瓶,是備受乾隆皇帝鐘情的尊貴式樣,被以多種手法反復燒造此類瓶式,足見其備受喜愛與重視。
本品應為乾隆三年(1738)六月二十五日御窯廠所奉燒之“宣窯青花放大馬掛瓶”。瓶體量碩大,唇口,短頸,扁圓腹,橢圓形圈足,雙夔鳳連接頸肩形成雙耳。外壁均以青花點涂法作畫,以模仿永宣蘇麻離青的濃艷效果。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乾隆朝瓷器作品素以師古而不泥古為制造理念,本件亦不例外。如其上的龍紋圖案,在永宣時期并不常見于扁壺器,且因正面立龍紋在當時尚未形成,所繪亦多為正面側身龍。到乾隆朝,龍紋繪飾已開始見于各種尺寸的扁壺上,此瓶雙耳的造型雖摹自前朝,卻亦有變化。
雍正此式瓶耳一般都很簡潔,本瓶之原型可能源于一件極為罕見的雍正青花扁壺,為香港天民樓藏品,該壺是將一對瓶耳直接加到一件明早期無耳扁壺上。盡管粗看二者極似,實則不盡相同,雍正耳為龍與靈芝的設計,而本瓶則為鳳與靈芝的組合。這種由鳳凰靈芝組合而成的耳飾,在乾隆朝十分流行,可參見懷海堂所藏扁壺。
點評:從目前市面的流通情況看,此式瓶中心紋飾主要分三種:一種如本品,為正面立龍紋,一種為龍鳳戲珠紋,還有一種為纏枝番蓮紋。無論哪種紋飾的此式瓶,數量均極為稀少,加之本品體量碩大,燒造非常不易,堪稱珍罕,必將是今秋瓷器爭奪的焦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