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紐約的“自由女神”、蘭州的“黃河母親”、深圳的“開荒牛”,優秀的城市雕塑,就像一張張城市名片,可以讓人從中去感悟城市的風骨。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雕熱”在全國持續升溫,但存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來全國各地的“托球式”城市雕塑就不下100萬座。而今很多地方的城市雕塑是越做尺度越高,越做體量越大,越做數量越多,但大多徒有大構架而缺乏靈魂,不僅不能給市民帶來藝術享受,反而是一種視覺污染。
大批量的、短周期的、高速的作品太多,城市雕塑儼然成了一種快餐,缺乏內涵和創意,隨意模仿、克隆,形式雷同,沒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指向。在很多城市甚至農村,眼前聳立的都是面目差不多、含義不清的抽象派雕塑,業內戲稱為“一個球、幾條線”。不是以騰飛、開發、向上為題材的不銹鋼現代雕塑,就是復制西方裸體雕塑,再不就是照搬“凱旋門”或“維納斯”,近年來各地還紛紛開辟文化一條街,爭相把一些長袍馬褂真人大小的雕塑送上街頭,以此來強調“文化”和“歷史”,而城市的個性卻被一再忽略,這些貌似雕塑的城雕實際上已經是離雕塑藝術甚遠的東西。
城市雕塑發展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雕塑家個人化的審美取向與大眾文化的隔閡。城雕作為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從公共方面來看,它應該貼近群眾,從藝術角度來看,它應該是一種高雅藝術的體現,二者是不矛盾的,關鍵是找到最佳的結合點。然而現在很多的城雕都“晦澀難懂”,讓人難解其意,即便在應該最“有文化”的高校里,一座又一座校園雕塑亦“慘遭”另類解讀。長安大學一個名為“青春彩虹”的雕像,竟有一個著名的別號——“拉面女神”;西南財經大學校內有個一男一女腳踩地球飛奔的雕塑,則被學生們戲稱為“各奔東西”。
簡而言之,要創作出一個好的城市雕塑作品,需要從各個方面仔細考慮,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特點、大眾的審美等等。而且,我們應該留更多的空間給下一代,所以,“雕塑不能一窩蜂地把城市空間都填滿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