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王曉銀認識源自于他的作品。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他筆下一組反應裕固族的風情畫,對裕固族我十分陌生,不知他們的家在大漠深處,不知道這是一個以游牧為主,以駱駝為伴,甚至沒有自己文字的少數民族。可王曉銀筆下的裕固族,讓人感到親近、親切,他們的純樸與善良,他們的粗獷與剽悍,都那么真實細膩的在王曉銀的作品中得以體現,難怪蘇清杰教授盛贊曉銀“是國內唯一一個以裕固族為主要創作的國畫大家”。
不難看出,王曉銀對裕固族投入了太多的思考、太多的熱愛與太多的激情。“正因為這個人口極少的民族的精神內涵給了他太多太多的心震憾”,所以他得作品才表現得如此深入,如此酣暢淋漓,又是如此自然的感染了我們,讓我們深深地受到了感動。
在讀王曉銀作品的同時,我認真查閱了有關介紹他的藝術評價,于進的“當我們捕捉到戈壁之舟寬厚深情的目光,河西大地的靈光神韻已然融入了畫家的血脈之中。”讓我開始明白“情注一方熱土是曉銀國畫創作的根莖所在。”
蘇詩鈺先生在評價曉銀時講到,王曉銀的作品以飽滿的熱情從生活中汲取營養,以敏銳的觀察力充實作品的內涵,故而其“作品集激情與睿智為一體,深邃雋永,獨具魅力,其愚意或清純灑脫,或思致飄渺,或孤傲清高,或溫馨柔潤。那種不加雕琢的自然天趣,使人們能清晰地感受到畫家在大自然中獨特的心靈體驗以及畫家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和詮釋。”這段評述極為精妙,這些文字讓我們加深了王曉銀藝術的理解。
今年季春和早秋我有幸與王曉銀先后一同赴安徽和新疆采風,在相處的日子,我曾數次與他作過傾心的交談,王曉銀強調;“藝術是生活的寫照,更是藝術家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藝術家積極地將自己本民族的風土人情及面貌融入自己的作品,這是對一個時期一個時代藝術風貌的反應。”他得這番話是發自內心的感悟,這是藝術家真情的直白,大概這也是他得藝術不斷受到廣泛關注的原因。

我喜歡駱駝,駱駝的堅韌、樸實與憨厚,一直受到人們的贊許,駱駝對人類的無私奉獻極難用語言表述,在沙漠、在戈壁,人要是離開了駱駝,那生活不知會變成什么模樣,所謂沙漠之舟,那真真是希望之源泉啊!
在王曉銀的眾多繪畫題材中,《歡樂戈壁行》、《早春時節》、《草原上》、《秋風》、《暖冬》、《大漠梭梭》,等殊多畫面都溶入了駱駝,這看似當背景或配角的駱駝又無一例外成為主題中不可替代的重頭戲,因為有了駱駝的存在,畫活了,有了生氣,有了故事,有了對生活的無盡傾述、甚至也讓作者有了更深一層的精神寄托。
我記得有一幅叫《歸》的作品留給我很深的印象,畫中一位老者牽著從田里歸來的駱駝喜盈盈的向我們走來,那么忠厚,那么質樸,身邊的駱駝善解人意的緊緊相依,盡管牠的身上壓著大捆柴禾,牠依舊溫順可人。在柴禾的上端,還坐著剛放學的小女孩,一幅既滿足又略帶老成的目光流露出大漠人的自信。畫用濃墨點染,大有一氣呵成的神韻,少許的淡墨烘襯,與精道焦墨的勾提,讓畫面更顯生動與厚重,每讀一遍這樣的作品,都會使人有新的解讀,都會加深對曉銀藝術的喜愛。

為畫好駱駝,王曉銀畫了多少速寫,跑了多少次大漠,嘗試了多少表現方式,探索了多少用筆、用墨、用色的技巧,外人極難知曉,但我感受到了藝術家付出的心血,深知沒有幾十個春秋的苦苦磨礪,要走出一條創作上的新路是何等艱辛。可面對這一切,我聽不到王曉銀談苦,他總是那么淡定的一笑,總是說“喜歡畫,就畫罷,盡量畫自己熟悉的生活,盡量努力和別人畫得不一樣……”他講得自然,輕松,好像事情真就這么簡單。一時間,又讓人對這位樸素的西部漢子產生更多的好感,
王曉銀的畫路很廣,除了以裕固族為主要創作對象外,他還畫藏族、蒙古族、回族、漢族,畫貼近生活的作品,畫他熟悉并與之產生情感共鳴的各種題材,無論淡墨,彩墨,似乎他都能得心應手,摸索出一條自己的路,讓人感受到他獨特的藝術語言,感受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魅力,大概這也是他的過人之處。
我很想走進王曉銀的藝術世界,走進王曉銀熟悉并深愛的大漠。他曾告訴我,山那邊有一年一度的各民族盛會,那時成千峰駱駝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牧民們身著艷麗的服飾,一系列豐富多采的民俗活動,把草原裝點成夢幻的世界……
我聽后興奮無比,并癡迷的盼著這一天能與王曉銀同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