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在20幾歲就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覽的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美協理事的劉代明,揮灑丹青,徜徉在傳統的中國書畫藝海里,又取得了新的進步。他把近期創作的國畫作品挑選出40幅結集成書,由德陽市群眾藝術館、旌城書畫院編輯出版。
劉代明愛書、畫成癖、故書房名曰:“書癖齋。”書屋里除了書畫書籍外,尤以詩詞賦為多。他長期在書香撲鼻的環境中吮吸著藝術的營養。
他40歲的人生,與宣紙翰墨相濡就有34個春秋。參加省、國家、國際級書法大展賽,先后捧回獎杯獎狀共80多次。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他一直把寫字畫畫作為唯一的個人愛好,那10多年時間里,不知臨摹了多少書帖和名人國畫。《芥子園畫譜》和齊白石、吳昌碩、任百年等大師的作品,他視為至寶。1977年高中畢業時,劉代明在書畫路上初露鋒芒,因而留在了德陽中學任教。10年后,他走上了專業美術創作之路。1987年,劉代明從學校調入原德陽市中區文化館,后調入德陽市群眾藝術館。

專業之路給他騰出了充裕的時間進行修煉。參加中央電視臺的函授大學進修,拓寬了藝術視野,構筑起厚實的書法理論功底;臨帖、習畫、創作奠定了堅實的書畫藝術基礎。
80年代后期,劉代明的書畫藝術已形成了清麗典雅的風格,尤其是書法作品得到國內外不少名家的稱道。
1988年,劉代明在德陽首次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覽,作品讓人耳目一新,受到社會廣泛褒揚和書畫界前輩的贊賞,舒同、沈鵬、韓天衡、王琦、張仃等全國著名書畫家給予好評。

90年代,他的書畫藝術進入豐收季節,一個個獎杯、一個個榮譽接踵而來,作品入選“全國第四、六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全國當代書畫家精品大聯展”、“中國第二屆農民運動會名人書畫作品展”;在“全國首屆書法精英大賽”等大賽中獲金、銀、銅獎70多次。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書協主辦的“98蘭亭獎、牡丹杯、金彩獎、牡丹杯”、“中國書畫藝術大賽”、“中國藝術博覽會”、“98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大獎賽”中獲金、銀、銅獎10余次。在全國刊物發表國畫作品數十件。其傳記和作品入編《中國美術全集》等多部書籍,作品被美、日、德、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際友人收藏。

劉代明不但書畫藝術造詣高,成績斐然,而且心系社會,他非常關心失學兒童和困難學生,經常給予資助,并將多次書畫作品拍賣的經費全部捐給希望工程,1999年秋,又與其他社會人士共同資助一名貧困學生上大學。 在書畫藝術道路上,他不光自己執著追求,而且注重團結同道,培養后起之秀。1993年,以他為首建立了旌城書畫院,以出作品、出人才為宗旨,堅持培養青少年書畫愛好者,組織形式多樣的創作活動,參與社會各種公益事業,目前,旌城書畫院在德陽已頗有名氣。

在世紀末出版的這本畫冊《劉代明國畫作品集》精選的40幅作品,集中展現了他的國畫藝術水平。這些作品,作者以扎實的書畫功底,表現出了中國畫的意趣,展現在宣紙上的物體富有很強的立體感和運動感,抑揚頓挫、節奏明快。欣賞這本集子中的畫,可以感悟到作者遠離都市塵囂的清幽和寧靜的治學心境。劉代明以書法優勢融于國畫之中,筆、墨、線的運用上,既瀟灑又凝重,著墨和線條全在意趣中。這40幅作品,表現手法多樣,根據不同主題和意境,有時使用干墨畫法,以“枯筆”勾勒人物、動物輪廓線和山石的皴擦,筆跡清晰;有時采用“濕筆法”,以較多的水滲墨造成變化多樣的效果;有的畫采用“積墨法”,造型層次豐富;或采取破墨法,先濃墨,然后以淡彩墨滲破。

總之,在技巧上善于在法中求變。這些作品大多數融詩、書、畫、印為一體,通過題詞,增大畫面的藝術容量,擴展畫面的藝術境界。情趣橫生,墨氣清新,色彩清爽,意韻無窮。集子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漁鳥互歌、荷池清風、菊林飛雀等作品,都以靈性的意境呼喚人類愛護自然、擁抱自然。《山澗戲游》圖,山的造型采取大寫意,在適當位置以傳統的虎皮皴法點綴,增強畫面的層次和藝術耐讀性。山澗飛動的紅色大雁,水中游戲的鴨子,相互映襯,展示著幽靜清韻的初秋景色和恬淡的山村生活,引人回歸自然。又如《健氣凌云》圖,作者以濕畫法表現飽經風霜的老桿枝發新芽,體現出對生命的追求。枯枝上兩只百頭鳥吟唱對答,讓人感受大自然的樂趣。再如《詠梅圖》,以錦雞為主體,以小寫意表現錦雞的精神氣韻。背景為梅、竹,動植物相得益彰,視覺效果高雅,大自然的神韻溢于畫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