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10月9日,“梵高和阿姆斯特丹的畫家們”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向觀眾開放。除了一幅梵高自畫像外,與其同時代荷蘭畫家的部分作品也將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
對于許多藝術家、藝術愛好者來說,知悉、喜愛一個畫家,往往先是從傳奇的經歷、引人入勝的故事開始的,然后才是畫面。梵高,這位在美術史上,與塞尚、高更被合稱為“后印象派”三巨頭的藝術家,在中國的知名度相當高,其名聲可能要遠大于后印象派的另外兩位代表畫家。尤其是對許多的藝術愛好者而言,大概可以算得上是除了畢加索之外,最具有影響力的西方現代藝術家。正是因為他有著傳奇的經歷和故事,尤其是他生前在藝術市場上未成功賣出一張作品,而逝后作品卻頻頻以天價成交,占據世界藝術市場鰲頭多年有關。這些具有極大反差的諷刺性故事,使得梵高被當代許多為藝術市場化所困擾的人們,當成專心繪事、不為時流所動的“楷模”。當然,他的名聲,更因為他在那個時代,創造出的那充滿動感、絢麗的驚世駭俗的畫面。
從中國目前出版的相關書籍和報道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出國人對于梵高的推崇。2006年5月26日到8月27日,名為“從莫奈到畢加索特展” 在中華世紀壇展出。作品包括莫奈、塞尚、高更、梵高、德加等43位西方藝術家的60件作品。其中展出的梵高作品是《梧桐樹群》和《圣雷米的白楊樹》。有媒體稱展覽是“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舉辦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都最高的一次西方美術展覽”。有網友回憶當時第一次見到梵高作品的情景:“尤記得第一次看梵高,人擠人的中華世紀壇,我站在他的畫前看了半天然后找了個角落偷偷抹眼淚兒。聽說他又要來了,還沒看,眼淚已經要掉下來。在這一瞬間,突然覺得漂在北京交了12萬元的房租也是值得的。”
因此,展覽的主辦方頗具心機,在展覽的名稱中突出了“梵高”的名字,當然也就是為了吸引眼球。實際上,此次展覽中梵高僅有一幅1887年所繪的代表作《自畫像》參展。據稱,包括梵高的這幅作品在內,展覽共展出11幅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油畫作品。其他10幅是喬治·布萊特納、威廉·威森、愛德華·卡爾森、伊薩克·伊斯瑞爾斯等阿姆斯特丹印象派畫家的作品。梵高和他們是互為師友的關系,這些油畫作品主要表現了19世紀末荷蘭的人文風景,反映了那個時代荷蘭藝術的成就。日前,展覽的廣告牌已經出現在北京的地鐵站中。
但是,對于梵高在中國的“知名”,也有藝術界人士提出了不同看法,有藝術評論者在與藝術愛好者的微博交談中說:“梵高根本和塞尚不是一個檔次, 你喜歡梵高沒問題,但是別神化他。”他并且認為:“梵高在中國的名聲就是泡沫。” 也有學者指出,有可靠的美術史史料表明,梵高在世時曾經耗費極大精力闖蕩藝術市場,推銷作品。終因作品風格的驚世駭俗和時運的不濟而慘敗。
無論如何,梵高已經被寫入美術史,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繪畫藝術魅力是無法抹殺的。在時隔5年之后,能夠再次近距離欣賞西方藝術家的真跡,總是讓人高興的事。據稱,2014年梵高的主要作品將集體來中國辦展,此次展覽被視作是2014年大型梵高畫展的熱身活動。另外,展覽也是阿姆斯特丹市與北京市兩座友好城市的合作項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