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宣德年間的青花云龍紋天球瓶曾估價3億元。CFP圖
10月1日,2011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歷時六天,3400余件拍品成功拍出3000多件,總成交額為32億多港元。其中,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經過29輪激烈叫價,以1.68億港元成交,創下了明代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隨著中國藝術品交易的升溫,千萬級別的藝術品已經很常見,動不動上億的價格使得藏家加快“補倉”。廣東省收藏家協會主席陳少湘近日接受收藏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拍賣行的價格不是唯一的定價標準,只能作為參考的依據之一。此外,藝術品的交易變現比較難,指望通過藝術品交易賺快錢幾乎不可能。
清代梅瓶升值空間非常大
“一個瓷器拍出1億多的價格,最近梅瓶的收藏又熱起來了。”廣州一古董商王先生告訴記者,香港蘇富比作為世界性的大拍賣行,其拍品和價格一直被外界廣為關注,并作為收藏和投資 的風向標,這個1.6866億港元的價格令不少藏家開始將目光瞄上了梅瓶,“尤其是清代梅瓶,升值空間顯然非常大。”王先生分析。
“這個價格還不是天價!它拍出再高的價格也是正常的。”陳少湘分析,首先,這個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時間,符合一件藝術品的幾個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可觀賞性,以及流傳有續。其次,明永宣(永樂、宣德年間)的青花瓷被譽為中國青花史上的里程碑,足見那時青花瓷的地位。
“永宣的青花瓷是空前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的青花瓷是絕后的,這個梅瓶在民間很少見到。”陳少湘認為,這個梅瓶的來歷也頗有意義,一個對中國瓷器情有獨鐘的家族,英國鼎鼎有名的大藏家———玫茵堂,流傳了幾代人之后拿出來拍賣。“若將這個梅瓶放在其他拍賣行,有可能會流拍,也有可能拍出更高價或更低價,一件藝術品的價格與拍賣環境有密切的關系。”
但他同時強調,這個價格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依據,而不是唯一的定價標準。但往往拍賣行拍出的高價藝術品都會令同類藝術品變得緊俏。
九成藏友缺乏專業眼光
“我們廣東有50萬收藏大軍,超過90%的收藏人士沒有鑒別能力。”陳少湘告訴記者,現在很多人都有收藏意識,但沒有收藏的專業知識,即鑒別藏品的專業能力,而且絕大部分人都有投 機心理,期望通過收藏變現一夜暴富。
記者了解到,上月底,廣州嘉德的一次“小拍”上,參與競拍的人群將拍場擠得水泄不通,而這種熱鬧非凡的場景時常在拍賣場見到。記者在本月初參加某電視的錄制的專家免費鑒寶活動上看到,很多藏友都對藏品的理論知識知之甚少,只能通過專家鑒定辨真假。現場專家表示,民眾對收藏的熱情空前高漲,但收藏同時也蘊藏了很多風險。
“我很反對將收藏投資扯在一起,收藏過程中得到的樂趣無法用價格來衡量,若長期只關注投資,收藏也就失去了它的樂趣。”陳少湘表示,藝術品投資是一個領域,收藏不能以“賭漲”的心態去玩,”哪個拍行又拍出了高價,哪個藝術品的又漲了多少,這樣只能無休止地糾結投資價格,無暇享受收藏帶來的樂趣。”
陳少湘強調,藝術品投資也不是股票、基金的買賣那么簡單,藝術品的流通變現需要很多的流程和費用。他舉例,法律規定,拍賣行舉行拍賣之前首先要進行藏品的預展,藏家要支付藏品圖冊的印刷費用,一頁就要1000元,還有前期的一些費用,以及傭金等等,而拍賣還有可能流拍或拍出去遲遲收不到貨款等情形。
他告誡,藝術品投資往往會擠壓大筆資金,若沒有專業的眼光和雄厚的資金實力,千萬不要輕易去炒藝術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