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劍青
傳統(tǒng)雕塑與宗教、原始信仰相關,放置在帶有紀念性、祭祀性的廟宇、殿堂、陵墓。雕塑是要把人的思想觀念具體化、永恒化。后來,雕塑開始世俗化,逐漸進入藝術審美領域,甚至成為收藏品。到了現在,雕塑已經離開了建筑,離開了依附的對象,而與建筑環(huán)境產生新的關系。
現在,中國城市化建設很快,很多地方需要有能體現文化精神內涵的東西,僅僅靠建筑是不夠的,還需要公共雕塑的介入。但這種雕塑,不同于以往雕塑的創(chuàng)作目的、觀賞方式以及同周邊社會的環(huán)境關系。
人類進入現代民主社會以來,通過政府的資金投入、公共資源的分享,使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進入到開放性的公共空間中來。公共雕塑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小到承擔地標(landmark)的作用,大到可以成為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的一種標志或符號。
當代公共雕塑要有某種精神指代,通過雕塑達到情感、理念的共識。雕塑除了要有審美功能和文化含量,還要與當下需求發(fā)生關系。作為交流和表達的媒介,公共雕塑可以調節(jié)政府和社會、社區(qū)組織、公民的關系。包括公共雕塑在內的公共藝術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福利。藝術平民化、大眾化,與日常生活發(fā)生關系,借此達到一種和諧。
西方把一些公共雕塑的當作地景建構物,或者景觀(landscape)。很多景觀從規(guī)劃到設計就是以人為本,以普通人、納稅人的日常需求為本。中國現在的很多雕塑還只是一個點綴,迎合城市的某個活動,比如一條街、一個新區(qū)、一個廣場的落成,或者配合一個紀念日、一個旅游節(jié)。這種雕塑只是從裝飾審美的角度進入社會,與人文生態(tài)、自然生態(tài)、日常生活密切結合的公共雕塑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還處在初級階段。
在西方,公共藝術一般是指在公共空間里利用公共資源為公共社會服務。西方有百分比法:強制性地規(guī)定一個建筑工程費用的百分之幾拿出來做公共藝術,目的是讓城市更有文化。在操作過程中,強調藝術家和公眾的參與,能夠體現社會的意見需求以及人們的思想。
中國這些年來的經濟發(fā)展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如何在社會分配上更加提倡社會正義、社會公平,將這些財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過公共藝術讓更多人分享經濟成果?這就需要作品具有公共性。真正的公共藝術不僅僅只是花了納稅人的錢,把它放到公共空間,還要有公共精神,有公共參與。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作品遴選機制:作品讓誰來創(chuàng)作、放在什么地點、什么題材、投入多少錢、這樣的藝術給誰帶來益處等等,都要通過民主參與來論證,要有制度保障。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