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薰琹 1983年作 路是人走出來的 80×80.2厘米 322萬元 2011年中國嘉德春拍

丘堤 30年代初作 靜物 38.8×32厘米 230萬元 2011年中國嘉德春拍
5月30日從羅芙奧香港2011年春拍傳來消息,海外華裔現代畫家常玉的油畫《五裸女》以1.2832億港幣成交(約合人民幣1.0696億元)。這幅作品打破了2010年秋天《青花盆與菊》5330萬港幣的常玉個人拍場紀錄,更創華人油畫拍賣新紀錄,大大超越了張曉剛前一月在香港甫創的7900萬港幣的天價。自此,在國際藝術市場中,華人油畫大師作品價格追趕上了西方的油畫大師,而對于中國藝術市場而言,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亦步入了“億元俱樂部”的行列。
恰逢其時的市場環境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油畫部業務經理李艷鋒認為,中國早期油畫取得這樣的成績應在意料之中。中國油畫僅有百余年的發展歷史,而早期油畫在藝術史的地位更是不容置疑。作為20世紀油畫先驅作品市場的最早挖掘者,中國嘉德自 1994年成立之初就在梳理與挖掘方面做了諸多工作,為20世紀油畫先驅作品市場的培育與發展,以及在引導藏家以藝術史的線索去收藏等方面做了諸多積極的探索。直至2010秋拍,經過多方努力及長時間籌備,中國嘉德成功推出國內首場早期油畫專場“開拓與奠基——20世紀中國油畫先驅專場”。此專場的推出,是中國嘉德基于多年來對20世紀油畫先驅作品市場縝密的研究和分析后,將中國第一代和第二代油畫名家的精品集于一冊,按照藝術史的脈絡去呈現20世紀中國油畫先驅的面貌和層次。該專場上拍拍品61件,成交37件,成交率60.65%,總成交額1870.96萬元。據李艷鋒回憶道:“這場中國早期油畫專拍,成交總額和成交率雖不是很高,但其結果卻超過我們的預期。這場老油畫的專拍,對我們最重要的不是成交額的高低,而是市場所帶給我們的反饋,市場的反饋也印證了我們開辟早期油畫專場這一策略的正確性。”
中國嘉德2011年春拍推出了第二場“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家專場”上拍55件拍品,成交43件,成交率78.18%,總成交額6295.6萬元。其中,關良的《石門》以2300萬元拔得專場頭籌,并創藝術家個人作品的拍賣紀錄。李艷鋒解釋,“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板塊,很多名家的重要作品在中國美術史都寫有一筆,市場中一旦出現這樣的作品,創出佳績是毋庸置疑的。”關良《石門》是其藝術生涯中最為重要、尺幅最大(135.5×134厘米)的作品,原屬臺灣國巨基金會之舊藏,最早源自藝術家家屬,是臺北蘇富比1996年秋拍的封面拍品,當時就創造了關良藝術作品的拍賣紀錄。該作品沉寂15年,在市場中再次現身便再創佳績。令李艷鋒欣喜的是,由于大陸藝術品市場的迅猛發展,很多資深臺灣藏家更愿意將藏品拿到大陸來參加拍賣。
在創造佳績的同時,對于拍賣公司而言也面臨一些問題,那就是征集困難。對此,李艷鋒有些無奈:“由于收藏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的藏家看好市場未來前景,藏品換手率低,這本是好事。但是,藏家惜售給我們的征集工作帶來很大挑戰。”美術史專業出身的李艷鋒腦子里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美術史脈絡,每場專拍籌備之時,他便按照心中那張“藝術家名單”開始頗具挑戰的征集之旅。“征集拍品也講緣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雖然人才輩出,但是畢竟時間不長,加之社會動蕩等多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不多,很多重要畫家的作品也有相當一部分被美術館等官方機構收藏,市場流通量有限,這也是近些年來,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的價值沒有充分體現出來的主要原因。港臺地區對老油畫的重視較早,培養了一批很成熟的藏家群體,他們早在十幾年前便開始收藏常玉、顏文樑、李超士、林風眠等藝術家的作品。”據李艷鋒介紹,臺灣地區在老油畫收藏方面先行一步。有些藏家前些年專門到大陸搜尋作品,查找資料,現在已經悉心收藏研究了很多年;有的藏家專收一人,對其藝術生涯了如指掌;有的藏家博取眾家之長,幾乎涵蓋了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所有藝術家的作品,甚至是美術史中一筆帶過的,也能在其收藏中有所體現。此外,臺灣有些畫廊對于部分中國早期油畫藝術家進行過充分的梳理。
不容忽視的東方精神
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家多有留學的經歷,他們西學東用,將西方學來的理論、技法等美術知識與東方精神想融匯,創作出精品佳作。“他們為強國、為夢想或踏上東渡的輪渡,或西去歐洲藝術殿堂,他們帶回不僅僅是西方的油畫技法,更多的是一種獨立自主的精神,而這正是處于那個動蕩不安中的民族所渴望和亟需的。他們的出走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藝術尋夢,而是一個民族忍辱負重、發奮圖強的過程。英雄多出于亂世,藝術救國是每個新青年心中共有的抱負。20世紀中國油畫先驅專場重點推介的中國第一代和第二代油畫名家在19世紀末至
20世紀初期最早走出國門跨洋尋夢,當時他們大都是 20歲左右的青年,個個雄心勃勃、意氣風發,心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李艷鋒指出,這些前輩藝術家出國前就接受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又受到新思想的啟發,東西方的碰撞與博弈首先就從自身展開。他們遠到日本、法國、比利時等國家求學,正是他們的苦苦探索與追求,才奠定了中國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的基石。回國后,他們積極倡導美育教育,或發起美術社團,或創辦美術院校,或創立美術刊物,對中國的美術創作、美術教育乃至文化運動都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最早出國學習油畫的廣東畫家李鐵夫,于1887年到美國,曾受業于JoSo沙金。以李鐵夫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油畫第一代藝術家,作為先驅者和奠基人,在藝術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覷。辛亥革命以后,出國學畫的人漸多,他們的去向主要是歐美和日本。較早去歐、美學畫的有李超士、方君璧等,后又有林風眠、徐悲鴻、潘玉良、周碧初、龐薰琹、顏文樑……上世紀40年代赴法國學畫的有吳冠中等。這些畫家的作品各具特色,后都有所成就。
從藝術史的角度分析,通常認為,第一代油畫家是以 1887年留洋的李鐵夫為代表,李毅士、馮鋼百、李超士、方君璧、李叔同、陳抱一、關良、常玉、余本、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潘玉良、吳大羽、顏文樑、朱士杰、常書鴻、龐薰琹、劉海粟、關紫蘭、唐蘊玉、周碧初、呂斯百、烏叔養等人。而第二代油畫家,則主要是指直接受教于第一代油畫家、成名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吳作人、蕭淑芳、董希文、孫宗慰、艾中信、李瑞年、李宗津、張安治、黃顯之、胡善馀、沙耆、林達川、涂克、戴澤、莫樸、羅工柳、王式廓、黃養輝、閔希文、劉國樞、費以復、蘇天賜、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趙春翔、席德進等藝術家。
無論當代藝術還是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市場,“市場會呈現出崇尚‘東方精神’的趨勢。”李艷鋒認為。市場逐漸成熟,藏家在購買作品前,必會進行大量研究與分析,很多藏家的收藏都有清晰的線索,這條線索建立在其所掌握的理論基礎。事實證明,藏家在藝術市場中的收益和其學術儲備、經驗、眼光成正比。
由于作品數量和流通量有限,中國第一代、第二代油畫家作品的價格沒能達到與其價值相應的水平,特別是第一代藝術家的作品,上升空間更為廣闊。李艷鋒稱之為價值洼地。與當代藝術不同,這些老一輩的油畫家的藝術成就已蓋棺定論,很多重要作品更是載入史冊,然而,李超士,顏文樑等這樣大家的作品目前的價位實難與其在美術史中的地位相對應。“2000萬元即可買到關良最重要的作品,而在其他藝術品門類,以相同的價格想要購買同級別的重器已是遙不可及的美夢了。”
永不消逝的時代氣息
有些藏家之所以不敢涉足老油畫,源于一個顧慮,那即是真偽問題。其實,真偽在各個門類的收藏中都是最復雜而又最不可忽視的步驟。家屬意見、畫廊保證、權威出版物著錄等等,哪一類更具有可信性?在李艷鋒看來,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作品的鑒定,比古代書畫、器物的鑒定要相對容易。
誰具有最權威的話語權?李艷鋒認為,最能說話的是作品本身。每位藝術家都有其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創作特征、時代氣息是現代人無法模仿的。即便是作偽者有有很強的藝術功底,但他卻難以捕捉其中的時代氣息。其次,綜合權威出版物著錄、家屬鑒定、畫廊保證等信息來判斷。據李艷鋒介紹,市場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件作品,沒有發表過、沒有明確出處和來源情況,但藏家們反而競爭得很激烈,這就說明,在老油畫市場中,很多藏家是依據作品本身的信息來判斷作品的真偽,而非其他。
在與藏家的交流溝通當中,李艷鋒發現,在收藏早期油畫方面臺灣藏家較為成熟,有很多臺灣藏家為了收藏做了充足的案頭工作,他們熟讀藝術史,同時凡是收藏涉及到的藝術家藝術活動以及個人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他們都了如指掌。當他們介紹自己的每一件藏品時更是娓娓道來其中韻味。這些都值得大陸的藏家學習。有些藏家對作品本身的認識僅限于拍賣公司的介紹,甚至對此也莫不關心,常此以往,不但得不到收藏的樂趣,也會無形中加大投資的風險,得不償失。
就市場而言,20世紀油畫先驅作品的價值一直被市場所低估,“重今薄古”的現象在油畫市場上較為明顯和普遍。從藝術史的發展脈絡以及市場的屬性和規律來看,這種學術和市場不對稱的現象必定是暫時的。近幾年來,隨著國內藏家對藝術史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學術引導收藏的風氣日益濃重,國內知性藏家亦不斷成熟,20世紀油畫先驅作品的市場有了較為明顯的推進,但其市場價值還遠未匹對得上其藝術價值。學術價值、文獻價值與審美價值并美且歷史底蘊十足的20世紀油畫先驅作品必定會到達原本屬于它的中國油畫市場的高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