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冠中《殘陽如血》,68.5×68cm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毛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在世道滄桑中蘊含著無限奮進與激昂之情,那是革命者勵精圖治的豪邁,是腳踏實地探索的雄心。歷史的凝重與任務的艱辛,在這首詩中得以匯聚,“殘陽如血”也從此成為一種審美意象而為世人樂道。
吳冠中的此幅《殘陽如血》一改“殘陽如血”凝重的審美意象,以寧靜和溫馨的意境來打動觀賞者,通過鋪陳的畫面,樸拙的線條與鮮明的色塊,將夕陽西下的一抹余暉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光與影的運用上,《殘陽如血》既有西方印象派的影子,又有東方文化的獨特韻味。吳冠中曾言:我的畫,常常使人感覺既有西方的技法, 又有中國的韻味。中西合璧,大概是這些早年在西方學習繪畫者最大的夢想吧,吳冠中也因此被人稱之為中西合璧的“藝術苦行僧”。
滿滿當當的房屋,黑色塊的屋頂,留白的墻壁,點圈出的窗戶,夕陽下斑駁的五彩光影……熱熱鬧鬧的畫面卻讓人看得如此心靜,不由得讓人佩服畫家的高明。與此幅相似的,如1992年創作的《玉龍山下麗江城》、2000年創作的《村落》等,都以這種明快中帶著恬靜的氛圍令人折服。
不過,在吳冠中的心里,殘陽如血表達的另有一種無奈情愫。吳冠中愛畫古村落,愛畫古居舊宅。然而那些磚木結構的宅院大都已經腐朽,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建筑逐漸被現代建筑取代,古建筑群村落已然成為日暮殘陽,漸漸地淹沒在歷史長河里。吳冠中以圖記之,是替未來緬懷歷史,更是希望她們的麗質與風姿能被融入現代建筑中。
要保留部分古建筑,或整舊如舊,問題不大。但要長期保留整個古村鎮的原貌,絕無可能,因村鎮里的居民是活人,他們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展拓自己的生活,故居舊宅不能成為限制他們發展的化石,何況那些磚木結構的宅院也大都已腐朽。我數十年來愛畫古村鎮,眼看她們日漸稀少了,不無悵然。去年在皖南畫了幾處,已在夕陽中,今又作此《殘陽如血》,唱的是挽歌,但愿她們的麗質與風姿將被融入現代建筑中。2002年。
—節錄自吳冠中《文心畫眼》
展覽:
“情感·創新—吳冠中水墨里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中國美術館、(大連)萬達集團等單位主辦,2004年6月;并于北京、倫敦、紐約、柏林、東京、新加坡、香港及臺北等地巡回展覽
說明:《殘陽如血》是吳冠中江南題材風格獨特的一幅作品,曾參加他生前最重要的世界巡回展,并出版于畫家幾乎所有重要畫冊。
出版:
1、《生命的風景—吳冠中藝術專集·Ⅳ》第151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9月
2、《情感·創新—吳冠中水墨里程》第113頁,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5月
3、《彩面朝天—吳冠中的世界》第143頁,上海畫報出版社,2005年8月
4、《吳冠中全集·Ⅷ》第230頁,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8月
5、《吳冠中畫集·下卷》第229頁,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3月
6、《吳冠中2002-2003年作品年鑒》第41頁,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3月
7、《畫眼》第78至79頁,文匯出版社,2010年7月
8、《吳冠中文叢—文心畫眼》第61頁,團結出版社,2008年3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