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面臨的一個特別突出的現實就是城市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的過程非常迅猛。對于中國人而言,大規模的城市化改變了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的結果,是傳統的城鄉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在中國,整個城市和鄉村關系的重新洗牌過程中,過去以農業、鄉村為主導的社會,逐漸變成一個以城市、工業、工業化,或者其他三產為主導的社會。
在這個轉折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中,城市空間、城市的品質,是新出現的問題。用什么方式去解決這個新的問題?作為一個藝術家或者說文化人,只能用文化、藝術的方式適應這樣的變化,應對傳統城市空間結構發生的改變。
目前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城市建設空間上的無序、混亂、粗制濫造,甚至有很多豆腐渣工程。這個時候,城市雕塑、城市公共藝術應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首先是彰顯人文的理想。要讓城市不僅僅是功能化的、可用的,同時是讓人愉悅的、讓人精神上感到舒適的。
現在的城市大多數都是按照一種現代主義模式建造出來的。到處都是落地玻璃、鋼筋水泥的建筑,把傳統的、富有詩意的居住形式拋棄了。在這個過程中,要找到一個相應的方式來平衡它、彌補它,城市雕塑是大有可為的。城市雕塑是藝術化的、人性化的,并且帶有藝術家的想象的公益設施。
另外,城市雕塑從功能來講還有很多其他的作用。例如,現在的城市雕塑會更多地融入城市空間、融入城市生活之中。所以它對城市的功能、城市的空間又會產生作用。例如,它會具有標示性、會使空間變得有秩序。有些城市的重要節點有一個雕塑,方便這個城市的功能分區,人們看到某個雕塑就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再如一些城市的公共設施,例如地鐵通風口、垃圾桶、座椅等,很多城市開始把它用一種雕塑化的方式呈現。對于城市,雕塑已經突破原來的概念,更大程度地生活化了。這也是當代城市雕塑在城市空間中所扮演的角色。
總之,一個城市有了雕塑有了人文的藝術,城市的凝聚力、精神面貌、文明素質都會得到相應的改觀。
但是,目前中國公共藝術的表現與我們對它的期待還存在距離——公共藝術一個核心的理念就是強調公共性,強調公眾、社會的參與。公共藝術不僅僅只是個別藝術家將作品放置在一個空間中。
這方面,政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要做的,是加強制度建設,要尋找到一種對話的機制,讓大家都能通過對話達成共同接受的一個結果。比如,很多西方國家有公共藝術委員會,各方面的代表在一起開會討論。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公共藝術百分比計劃。現在也可以通過網絡、博客表達民意。這樣做出的作品就不會被公眾詬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