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蘇富比尤倫斯重要當代藝術收藏秋季拍賣,總成交額約為1.324億港元,與春拍時尤倫斯專場拍賣總成交約5.6億港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代藝術真的到了轉折期嗎?《藝術評論》就此采訪了香港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與佳士得北京亞洲當代藝術業務代表張益修。
春秋“尤倫斯”風格不同
藝術評論:目前亞洲當代藝術市場的現狀是否有自身抗風險因素的存在?
林家如:藝術品跟股票很不同,最特殊的就是特殊性和唯一性,每件藝術品只有一張,并沒有重復,就像張曉剛這幅作品是張曉剛最好的創作年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尺幅也是最大的,所以本身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基本已經可以具備抗風險性。好的作品抗跌性其實是很高的。
藝術評論:尤倫斯專場拍賣的市場反應是否受到股市影響?
林家如:“尤倫斯重要當代亞洲藝術收藏:蛻變——當代中國藝術的革新與演變”總成交金額高逾1.3億多港元。很多人會拿這次拍賣跟第一次相比,但兩場拍賣選取作品的方向和角度是完全不一樣的。第一次尤倫斯我們選取的作品是“八五新潮”跟“后89”重要藝術家早期的代表作品,這次我們主要的推薦方向是裝置跟影像部分。所以拍賣的風格是截然不同的。
亞洲當代藝術仍處發展期
藝術評論:可否談談全球股市低潮對藝術品拍賣價格的影響?
張益修:我認為現在的藝術市場相比較春拍來說是比較不穩定,但比較好的作品還是有比較好的價錢,但亞洲當代藝術部分我認為還是平穩中,不穩定的因素就是證券市場與金融信心,這些疑慮可能是導致大家都不愿意花那么多錢投資藝術品上。整個全球金融危機,亞洲可能是受影響最小的國家,沒有歐美那么嚴重,所以亞洲收藏家比歐美更理想,就購買力而言也更積極。
藝術評論:你們會因蘇富比秋拍的結果調整你們的估價嗎?
張益修:不會。我們征集拍品有我們自己對市場的判斷,所以不會因為蘇富比的拍賣結果調整我們的估價。
藝術評論:作為投資,如何體現亞洲當代藝術單件藝術品的增值空間?
張益修:亞洲藝術跟西方藝術很大的不同在于還處于剛發展階段,價格相比較也偏低,如果我們認真探究市場,就會發現亞洲市場充滿活力和爆發力。
同樣西方人了解亞洲文化,通過藝術品會更容易理解,我們不認為全球化趨勢下亞洲藝術會一直持續偏低,文化主權上亞洲也會越來越有發言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